第321章 師徒

十月清河,已經顯出了初冬的寒意。湖畔的柳枝隨風而舞,那片片枯葉隨風飄落在碧綠的湖面上,那湖中尚還有幾葉小舟,而湖邊亦有人在垂釣。在清江書院中不少先生都住於這湖畔邊。

而在湖畔邊一處並不怎麽起眼的小築中一個神色清朗的老者正同一位穿著黑色園領衫的青年對弈,一旁的爐子上正煮著一壺茶水,不過並沒有丫環於一旁服侍。而對弈的兩人皆是那全神貫注的盯著棋盤,絲毫沒有注意到茶水已經滾開了。

只見那青年手持黑子,稍作遲疑後終於還是棄子了。

“我輸了。除了剛才的讓子,老師贏了兩目半。”

“不錯,成仁。你已經學會數目了。”

朱之瑜放下了棋子笑說道,對於他的這個弟子,大抵上他是滿意的,當然,除了一點,其並不擅長對門對弈之道,這學棋也年來剛剛開始學習。

見一旁的茶水已然燒開了。未見書童的朱之瑜便向外招呼道。

“雲林,過來沏茶。”

雲林是他的書童,今個怎地居然不知道在一旁侍候著。

“老師,讓我來吧。”

說完朱明忠將早已準備好的茶具端了上來。

作為江淮經略使的他,難得有空閑時間來這裏向老師請教,而這次之所以會來這裏,並不僅僅只是來與老師討教棋藝,而且另有事情與他商量。

自從上一次確定了將教育作為新的突破口之後,朱明忠要幾經深思熟慮之後,最終還是決定仿效拿破侖,通過國家推動的方式,推動教育的發展。

拿破侖在法國建立了,套嚴格的、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權式的教育管理體制。各地學校均按照政府法令設置課程,安排學時,組織教學,進行考核。全國的學校在組織結構、課程設置上達到了高等統一,從而奠定了近代法國教育制度的基礎。

不過拿破侖不重視初等教育,把初等學校的開辦權交給了市鎮及教會。他將教育的重點放在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上。關於中等教育,拿破侖首先停辦了大革命時期創辦的中央學校,設立了直屬帝國中央的國立中學和歸屬地方當局的國立中學。二者均為公立學校,所不同的是,前者經費由帝國中央負擔,學生以升大學為目的,學校以培養未來的管吏為己任,學生全部寄宿;後者由地方創辦,水平不及前者,主要為各級政府部門輸送人才。此外,拿破侖也鼓勵開辦私立中學,其水平與國立中學相當。關於高等教育,拿破侖特別重視工程技術教育。他領導創建了一大批高等專科學校和大學,其中一些學校舉世聞名。

或許在外人看來,拿破侖不重視初等教育,但是身處17世紀的中國,朱明忠卻能夠感受到拿破侖的那種無奈。就實效性上來說,創辦中學的回報更快,畢竟中學只需在三至六年,其畢業生就可以從事工作,而小學生則需要十幾年。

而朱明忠選擇中學作為突破口的原因非常簡單——他沒有能力為江北的民間提供幾千、幾萬名教員以及成千上萬所小學。在這種情況下,創辦相對集中的中學則成為了最好的選擇。

而創辦第一所國立中學的任務,就交給了清江書院,就是試圖利用書院的師資力量,創辦一所優秀的中學,但讓朱明忠感到意外的是他的老師——朱之瑜卻謝絕了由書院創辦中學的命令。於是朱明忠一邊倒茶一邊向他問道。

“老師,我有一點不明白。既然老師一直言稱‘教育為立國之本’,為何會謝絕了創辦中學?能夠育人子弟,不是正是老師一直希望的嗎?”

“為師只是謝絕了創辦中學。可沒說不辦教育啊。確實,為師一生所謀都,無他,唯教育爾,為師得你相助,任清河書院山長,於此可將一生所學,傾囊相授,而書院亦辦有蒙學,可為少兒啟蒙,待其成材後,可考取功名,亦可入書院就讀,如此,又豈需要辦立中學?畢竟,成仁必不想辦專讀八股文章的中學。”

意味深長的看了朱明忠一眼,朱之瑜之所以謝絕辦中學。最簡單的原因是因為,那個中學完全不同於他的想象。

“中學所學者,自然不是聖人學問。”

朱明忠並沒有掩飾他的想法,中學不會教授聖人學問,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原則,按照他的設想,未來的中學應該是後世中學與大專的混和。

“老師,能考取功名的並不多,我大明重開科舉近三百年,所取舉人不過十萬余人(1),而取秀才者,卻不下百萬,而今時之世,鄉間童生何止數百萬?而識字者,更是不下千萬。”

過去,朱明忠雖然專注於實學教育,但卻對明朝的教育並不怎麽了解,但選擇作為未來中國發展的突破口後,朱明忠卻發現明朝的教育普及性卻遠遠超出他的想象,與後世的人們以為明清時中國遍地文盲不同,遍地文盲識字率不到5%的是“我韃清”。反觀明朝,卻是中國古代教育最為活躍的時代,而作為代表的社學,這種較有特色的一種私立教學機構,在明代得以大力發展。明朝對社學的入學年齡規定:“民間幼童十五以下者。”即15歲以下的孩子都可參加,入學時也不需要考試,招生數額也沒有限制,凡是願意讀書的,都可以來參加。不過有些地區對兒童入學會采取強制性措施,如規定:“民間子弟八歲不就學者,罰其父兄。”,也就是帶有強迫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