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曙光

沿著運河連綿十幾個水車一字排開,在水流的作用下,這些旋轉著的水輪顯得極是壯觀,水輪的輪軸一直深入岸上的木棚房之中,這便是忠義軍的兵器廠,而這些水輪則驅動著水力鍛錘、磨床等設備打制著兵器。

進入這片曾經作為船廠的兵器廠中,人還未進廠房,朱明忠便可以聽到打鐵聲,透過半露天的廠房,可以看到工匠用鐵鉗鉗著通紅的鋼塊,在水力錘的錘鍛下,那些火紅的鋼塊變長、變寬,最終會變成三尺長的斬馬刀刀身或者一尺長的槍尖。

水力鍛錘的出現,從根本上改變了兵器制造,使得兵器的制造成本更為低廉,畢竟一直以來,制約兵器成本的就是鐵匠鍛鐵,而現在這一切都交給了水力鍛錘,借助水力驅動的數十斤的鐵錘可以在更短的時間打制大量的兵器。

不過,朱明忠並沒有進入這些鍛錘車間,畢竟這裏大都是打制冷兵器,頂多也就是打制一些用於增強鳥銃的襯筒,現在正是變革的時期,火槍很快就會全面淘汰冷兵器。

相比於另一邊清脆的金屬錘鍛聲,銃管改制車間內的嗓聲同樣很大,由水車驅動的鉆床上,一根根截短為三尺五寸的銃管口徑被膛粗,工匠們不時查看擴膛的進度,而在一旁木制的多層推車上,一根根已經被磨圓的銃管正等待著被增加一層加固的襯筒。

“現在我們每天可以改制多少銃管?”

拿起一根銃管,朱明忠沖著陽光仔細查看了一下,在裝上加固襯管之後這些銃管會由工匠對著光進行校驗,這是一個頗為專業的工作,在整個銃廠只有十幾個工匠能夠熟練掌握這個技巧,或許民間制銃的不少,但是能熟練的校直銃管的並不多。

“經略,剛開始的時候,一天只能改制幾十根銃管,現在每天可以改制200根銃管,如果再加一座水車的話,估計可以達到300根,”

提及這個速度的時候,戴蒼看著身邊的經略時,目中帶著些許崇拜之色,過去以人力刮膛時,一根鳥銃僅只是鉆光銃管就需要至少半個月的時間,但在這裏借助水力鉆床卻只需幾個時辰,其間工匠只需要注意查看鉆頭是否斷裂即可,根本無需加以其它人力。而且因為水輪帶動的皮帶的鉆床出力均勻,使得銃管比之過去更為光潔。而且整個過程中幾乎無需人工,即便是十幾歲的學徒,也可以勝任這一工作。

如果想要提高產量的話也很容易,只需要增加水車,增加磨床就可以了,至於工匠隨便找幾個學徒,就可以看著機器。

生產如此簡便,在過去,無論如何也很難想象的。

“但是到時候燧發機那邊的速度就會跟不上,雖說船廠中的鐵匠、銅匠不少,可他們過去都未曾制過燧發機,現在的速度剛剛上來,截止到現在,廠中已經制成了2500支燧發槍……”

盡管現在十幾個水力鉆床的使用可以加快銃管的改制,但是並不意味著燧發槍的制作會那麽順利,畢竟那些工匠只是剛剛接觸燧發槍,雖說它的結構很簡單,但是總有一個由生到熟的過程,對此朱明忠非常清楚。

“有2500支了?嗯,可以發下去了!先練一個營再說,嗯,速度跟不上沒關系,可以再招一批工匠過來,人多了自然幹的更快,嗯……”

話到嘴邊,朱明忠突然想到了工業生產標準化的起源,不也正是因為火槍的制造嗎?18世紀末惠特尼簽署了一項與美國政府的訂單,承諾在兩年之內生產出1至1.5萬支火槍。在當時,整個美國軍方一年能夠生產的火槍只有300多支。一些人認為惠特尼的信誓旦旦是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的表現,但他迫不及待接下訂單的實際原因則是為了錢,他當時已經因為軋棉機的訴訟而傾家蕩產。政府訂單卻是如此得誘人,按照協議,生產商在接下訂單後,就會即刻獲得5000美金。

不過,要在兩年內生產1萬多支槍幾乎是不可能的。在當時,槍支制造的工藝極高,完全手工制作,槍支制造的速度完全取決於一個工廠的工人規模。另外還有個麻煩的問題,每把槍都由一個工人來制造,它們因此有自己獨特一體的設計,一旦出現故障,將要耗費巨大的時間重新打磨、修繕,返修速度極慢。

而惠特尼想到了一個零件可以任意替換的、標準化的生產體系。在他的設想裏,所有的零件都從一個模子裏刻出來,一旦某個部件出現差錯,就可以用同一個模子裏生產出來的其它部件頂替。他創造了可互換零件的制造概念,為規模化生產與現代工業奠定基礎,

看著眼前的這座兵工廠,朱明忠隱約的可以看到一個類似的生產工序,至少槍管是統一“制造”的。只需要將這一過程擴大到燧發機的制作上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