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黃河上

寬達數裏的黃河河面上數條快蟹船,在槳手劃動下,順流而下,一路向東駛去。這艘飄揚著“明”字官旗的快觸船,舷邊有炮,在這滿是舢板的黃河上,顯得很是醒目。

這是黃河!

是,也不是,這裏是淮河!

置身於船上的朱明忠,看著這寬達數裏的河面,暗自尋思道,自從黃河奪淮之後,這入海口本應在渤海的黃河便流入黃海,這淮河的下遊就成了黃河,而黃河帶來的泥沙,最終堵住了淮河的通海之路,使得淮河因無出口,而成為一條為害淮河兩岸的害河。

將來,待到天下平定的時候,一定要想辦法重新整治淮河,要不然,淮河兩岸的又豈能再次成為無澇無旱的肥沃之地?

到時候在淮河兩岸,必定會再次成為中國的另一座糧倉。在這個時代,治理淮河,應該比200多年後更簡單一些,至少現在,黃河的泥沙還沒有擡高淮河中遊的水位。如果讓黃和恢復故道的話,再對河道加一整治,也許可以恢復淮河的入海口。

一切應該還來得及……不過這一切還是等將來再說吧!

現在之所以可以這樣大搖大擺地離開清河。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兩天前,北方傳來的消息,讓朱明忠總算是松了一口氣,那被封為安南將軍的達素,終於改成陸路南下,這意味著他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到達清河。

而這正是朱明忠襲擊廣運倉的目的,是為了告訴達素,自己的手中有一只水軍,如果他選擇水路南下,那麽就很有可能遭了水軍的進攻,而且忠義軍水軍,可以隨時隨地出現在任何地方。給他以致命一擊。對於並不擅長水上作戰的達素來說,他自然而然地做出了一個對他來說最為有利的選擇。

改水路行軍為陸路行軍,她這麽一改不當緊,非但行軍的過程中士兵更加疲憊,而且會耗用更長的時間,而對於朱明忠來說,這正是他所需要的,他需要為訓練新兵爭取時間。

這也是廣運倉的數10萬石糧食所換來的,進攻廣運倉的目的並不在於焚燒糧食,而是為了讓達素選擇陸路行軍。

“安撫使,過了馬邏鄉,羊寨鄉,咱們從那裏上岸,只需一天功夫,便能到達鹽場,若是從揚州經運鹽河的話,最少要多走一天。”

跟在朱明忠的身側,吳品亞指著前方說道,這條水路是他推薦的水路。

“往日裏只有一些販私鹽的會走此路,他們從鹽場運出鹽,然後再將其運往河南、山東等地。”

“沒想到你對這黃河倒也了解!”

看著兩岸大堤上的柳樹,如果說對於這個時代河岸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麽,恐怕就是河岸兩側,必定種有大量的柳樹,而且都是人抱粗的巨柳,而讓朱明忠好奇的是,這些數百年的巨柳,後來到那去了?

難道都用來制造火藥了?朱明忠暗自尋思到,之所以會冒出這個念頭,是因為現在忠義軍制造火藥,需要大量的柳木,而河堤上的柳樹無疑就是最好的原料來源,當然並不是直接伐木,而是從那些百年柳樹上取下一些枝條。

“下官當初於漕運衙門,多少總需要了解一些。”

對於吳品亞的謙遜,朱明忠只是笑點下頭,重新將視線從河岸邊收回來的他,指著黃河問道。

“既然這黃河通海,那麽,於此是否有水路往海上?”

這才是朱明忠會選擇走這條路的原因,他想實地看一下這黃河的水路,在他看來,這條水路正是他走向大海的希望,甚至之所以選擇設府於前沿的清河縣,將使府設於漕運總督衙門,而不是揚州,同樣也是因為這個原因——靠近黃河,船只可以通過黃河直接入海。

畢竟,海路不僅僅只是意味著退路,更為重要的是,海路還意味著財富,比如說對日本的貿易。朱明忠之所以沒有選擇揚州,選擇長江,是因為長江是在鄭成功的控制下,作為海商集團的他們,恐怕不一定樂意他插手海外貿易,尤其是一日萬利的對日貿易。

“回安撫使,英宗之前的時候,這遮洋船,半數皆出於清河,而遮洋船正是由黃河出海,入黃海進渤海,當年這黃河上遮洋船恐怕不下千艘,只可惜現在,早就不見當年之繁茂,其實相比運河漕運屢遭河道變故、堵塞之患,遮洋海運無疑更為便利一些,而且成本更低……”

遮洋船是明代海船的總稱,是與在運河行駛的船只“淺船”相對應的概念,洪武年間即有遮洋船的稱謂。所謂的“遮洋船”其實就是因“遮洋海運”而生,而“遮洋海運”則是相較於漕運的“海運”。而吳品亞的話,讓朱明忠有些詫異的問道。

“哦?既然如此,那又為何廢除遮洋海運?”

“回安撫使,這遮洋海運不比漕運,遮洋海運雖說運費低廉,可是海上時而風高浪急,海水難免總會給漕糧帶來侵蝕,這遮洋旗軍每年起運時,都需按領兌糧米,海水侵蝕正糧或蠶食正糧,都需要由遮洋旗軍賠付,如此一來,遮洋旗軍因漕糧運輸為賠補而導致普遍貧困導致大量逃亡,而且遮洋旗軍,每每運完漕糧之後,其船只即寄於臨清,本軍回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