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2章 不甘(2)(第2/3頁)

諸侯王們也不能例外!

因為,在律法與制度上來說,太子乃是國本,而國本的教育與引導問題,臣臣有責。

國本出了問題,沒有人能置身事外。

所有人都自動的進入‘不忠’的範疇。

因為,在漢室,忠不僅僅是忠誠,還有盡職盡責的含義。

單純的愚忠,不算忠臣,只有盡職盡責的大臣,才算真正的忠臣。

而太子被天子當眾評價‘亂我家者,必太子也’,自然所有大臣一個都別想跑!

雪崩的時候,豈有一片無辜的雪花?

而太子劉據卻是不可思議的看著的父親,他咬著嘴唇,顫抖的跪下來,一言不發,內心充滿了屈辱與憤慨。

“亂我家者,必太子也!”

短短八個字,就像八把利刃,狠狠的插進了他的胸膛之中。

在這刹那,劉據心如死灰,只覺自己的一切都已經沒有了意義。

轉瞬,這絕望的情緒,帶來了狂猛的委屈與不忿!

“憑什麽?!”

“父皇憑什麽這麽認為!?!”

“孤不服!”

恰在此時,太孫劉進來到他身邊,也跪下來脫帽謝罪:“孫臣死罪,伏請祖父大人寬恕!”

這原本是善意之舉的行為,落在劉據眼中,卻是赤裸裸的嘲諷與內涵。

這讓他死死的握緊了拳頭,再難忍耐,於是,他躬身叩首問道:“敢問父皇,兒臣到底會如亂家?”

此刻,數十年來積累的不滿、委屈、憤懣與不服,全部爆發出來。

劉據想起了當年,天子東巡,封禪泰山,留下他監國。

他審視詔獄與廷尉監獄,於是釋放大批囚犯。

因為他相信‘刑罰與酷吏,於教化人心,一無所長’。

他向往三代之時,刑措不用,畫衣服而民不犯的盛世。

決心以身作則,讓天下皆知他的寬仁。

結果,天子從泰山回京,察知此事後,立刻就將他罵了一個狗血淋頭,然後又召來廷尉、執金吾,嚴厲申斥,讓他這個太子威風掃地,顏面無存——縱然,後來舅父大將軍長平侯拖著病軀帶著他去謝罪,從舅父與父親的對談他得知,他當初的‘寬仁之政’導致的後果是——至少數百名殺人越禍,無惡不作之徒,得脫牢籠,而且,這些人裏出獄後改過自新的不足一成,余者,非但沒有被感化,反而變本加厲,三月之間,僅僅是關中,就有百余無辜之人,因這些脫逃囚籠的惡棍所殺,數百家庭破碎。

但,劉據不認為自己做錯了。

他反而相信,若是自己執政,潛心教化,說不定這些犯人大部分都會改過自新——沒看到,數百無惡不作之徒,也有數十人真的改過自新,不再犯罪了嗎?

這就是德政的力量啊!

唐虞畫衣服而民不犯,不是傳說,而是真的可以實現的!

劉據又想起了自己南下治河,躬身理政,日日夜夜,忙碌不休。

兩年之中,就完成了會稽圍湖工程,又疏通、開鑿了渠道數百裏,更開始了引淮入汴的宏偉工程。

齊魯吳楚河洛士人百姓,紛紛歌頌他的豐功偉績。

在關東,他儼然成為了禹皇再世一般的明君。

可……即使如此,在父親眼裏,他的成績仿佛一絲不見,反倒是缺點暴露無遺。

先是派人賜死了陪伴他二十余年的老師、太傅以及許多身邊近臣。

接著,似乎還不滿意,居然賜給坐鎮河西的鷹楊將軍一道密詔,竟是打算就是死了,也不肯讓他放手施為。

如今,更是當著文武大臣諸侯宗室的面,公開講出了‘亂我家者,必太子也!’這樣的話。

再沒有比這個更讓他羞辱和不忿的了。

深深的失敗感,加上恥辱感,讓劉據再也無法冷靜。

“太子啊……”天子卻是搖了搖頭,心中同樣充滿了失敗感。

數十年的培養,數十年的心血,最終就給了他這樣的一個繼承人。

一個看上去不錯,實際上肯定會毀家亡國的太子!

“朕去歲曾讓天子在石渠閣讀史,太子都讀了些什麽史啊?!”

“太子即使沒有認真讀史,難道,連《詩》《書》的教訓也忘記了嗎?”

“三王之德,何其休弘?三王之政,何其光大?然,夏政亡於桀,商政毀於紂,而周政滅於幽歷……”

“故孟子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弑君也!”

“故秦二世失德,高帝斬白蛇起義而有天下,天下人不以高帝反秦為罪,反以為義!”

“而何謂‘仁’?何謂‘義’?太子可知?”

劉據昂起頭,答道:“回稟父皇,仁者,人也;義者,我也。故仁必及人,義必由中斷制也!”

“呵呵……”天子笑了:“此凡夫俗子,士大夫公卿之仁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