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11章 希望之地(2)(第2/3頁)

於是,整個天下幾乎都是一片混亂。

很多偏遠地區的農民,為了避免被人坑,甚至至今都不接受錢幣交易。

他們只願意以物易物,或者用布帛交易。

而紊亂的度量衡標準,也對手工業的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

好在,在張越之前,名臣兒寬已經將天下的度量衡的混亂情況,做了一次梳理,規定了相應規格的制度,詳細的說明了各自的標準劃分。

只是……

國家雖然做出了規定,但下面的人,卻很少願意去做。

因為,度量衡的事情,吃力不討好。

費盡心思做了出來,未必能有什麽作用。

只會招來治下豪強地主和富商的反感!

況且……講老實話,整個天下,有這個技術水平,能夠鑄造出這樣精確到分毫和銖兩的度量器的人,少之又少。

畢竟,現在可不是後世,大工業時代。

人類甚至連納米、誇克也能衡量,精確計算出它們的大小。

而在如今……旁的不說,能夠加工一個重量為一個標準‘銖’的銅累的技工,全天下恐怕也沒有幾個人!

而能在一尺長的銅尺上精確標明‘寸、分、氂、毫’的人,恐怕不足十指之數。

即使是將條件從一銖放寬到五銖,把最小單位從毫變成分。

全天下能夠做到這樣的事情的技術工匠恐怕也不多。

所以呢,各地官員,索性就放羊了。

但張越知道,一套精準的度量衡器,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沒有精確的度量衡,就無法進一步的提高漢家的工匠技術水平和制造水平。

所以,工商署掛牌後,張越交給這個機構的第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制造出一套符合國家標準的度量衡器。

桑鈞聽著張越的問話,連忙起身,拜道:“回稟侍中,下官與諸同僚,日夜不休,全力協作,又賴侍中授給文書與圖紙,如今,幸不辱命,已制造出了一套度量衡器,願請侍中一觀!”

說著,他就拍拍手,然後,十幾個吏員,便擡著一整套由銅、鐵等金屬鑄成的度量器走了進來。

張越起身,看向這些大小不一的器皿。

走到它們面前仔細觀摩和研究。

與後世之人的普遍印象不同,秦漢兩代在度量衡的細分路上,堪稱登峰造極,幾乎已經達到了這個時代所能做到的上限。

就像現在,出現在張越視線中的這四套不同樣式的度量器。

在漢季,度量衡一分為四,分別被稱為‘律、度、量、衡’,分別對應律器、容器、量器和衡器。

但其實,這四種度量器,系出一源。

它們都是從諸夏民族的始祖,傳說中黃帝制造的一種樂器的基礎上演變而來——龠!

於是,龠成為了中國自古以來最小單位的容器。

按照漢人的理解,一龠就是黃鐘樂器之中最小的那根定音管。

按照當年北平文侯張蒼規定的標準,一龠長九寸,直徑九方,既20.79厘米長,直徑0,72厘米。

這樣的一根小管,當可容納黍一千兩百粒,其重量當為十二銖。

於是就這樣完美的將度量衡統一在一個器物之上。

只是可惜,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幹的。

首先,黍這種作物果實顆粒,大小不一,重量不等。

雖然每一粒在肉眼看上去差不多,但當1200粒黍堆在一起的時候,量變產生了質變。

而這種龠又太大了,當人們企圖用它為標準來計算其他數據時,隨著單位的增加,偏差隨之出現。

但任何企圖廢棄以龠為單位的行為,都是不可饒恕的。

更是完全違背先王教訓和詩書教化的大逆不道之行為!

書曰:同律度量衡,又曰:先立算命,孔子曰:謹權量、審法度,廢修官,舉逸民,四方之政行焉!

在古老的諸夏哲學來看,樂律是萬物起源,一切文明和教化的根基所在。

它是數學的先驅,蘊含著先王無窮的智慧!

它是文明的火炬,照亮萬事萬物的光!

它能導人向善,它能指引迷途之人,回歸正確的道路。

它就是信仰!

它便是諸夏!

任何企圖否定這個理論的,在這個時代,等於自絕於天下!

而,另外一個作為關鍵衡量對照的黍也一樣是不能否定的!

因為,這是先民接觸到的第一種作物,是先民馴化的第一種植物。

在人民心裏,黍代表著祖先的智慧和精神。

放棄黍,意味著放棄祖先,等於背祖叛宗,要被發左袵進山當野人!

所以,張越只能另辟蹊蹺。

好在,後世的文獻和考古發現,給他提供了無數靈感和幫助。

在新莽時期,王莽這個濃眉大眼的家夥,在規則之內,做出了重要改變!

首先是,他大量制造了各種精準的度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