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74章 鄉校(2)(第2/3頁)

說這個話的時候,這個小孩子面帶沉穩,吐詞清晰,顯然他已經無數次被人用類似的話教育過了。

就像後世的小學生,在學校被老師教育——現在不好好學習,以後你就要怎樣怎樣……

張越聽了一樂,問道:“那大丈夫該當如何?”

“大丈夫當然要用馬上之功以取富貴!”對方毫不猶豫的握著拳頭說道:“上馬為士,征戰於沙場之上,取敵首級於萬馬之中!”

“如此富貴可期,而家門得振!”

張越聽著渾身劇震。

漢人是一個不避談富貴的民族。

事實上,無論是儒生還是法家拂士或者黃老士子們,所有人讀書當官的目的,都是為了富貴。

陳勝吳廣起義之前,還是個農民的時候,就留下著名的典故——苟富貴,勿相忘。

至於窮,在秦漢社會,更是原罪了!

蘇秦窮的時候,連家人親戚也看不起。

故此有成語前倨後恭與世態炎涼的典故。

而到了漢季,這個情況隨著文景以來天下工商業的蓬勃發展而變得更加不可收拾。

名臣朱買臣當年被他妻子威脅離婚的時候,就直白的說:我年五十當富貴,今已四十余,汝苦日久,待我富貴報汝功。

太宗時的名臣欒布更曾經公開說:貧賤不能辱身下志,非人也!富貴不能快意,非賢也!

當世文人士大夫之中,就有著名言——君子恥貧賤而樂富貴矣。

對於財富的追求,深深篆刻進了漢代社會的每一個階級的骨髓深處。

以至於史書記載‘凡人不能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為商賈,則鄉黨不恥’。

至於所謂的重農輕商,上農除末什麽的……

也就朝堂上的三公九卿說說而已。

在民間,家訾百萬以上就稱為素封了。

被很多視為列侯勛臣一般的地位了。

很多大富豪甚至有著無數腦殘粉崇拜……

全社會對於財富的狂熱追求,使得漢室社會,充滿了旺盛的活力和滂湃的進取心。

當初,博望侯張騫鑿空西域,受封列侯,拜為九卿。

瞬間引爆了整個漢室社會。

數不清的年輕人,紛紛學習張騫好榜樣,追隨他的足跡,一路向西。

他們穿越沙漠,穿過高山,很多人甚至靠著雙腳,走遍了整個西域,拉開了漢室經營西域的第一重樂曲。

李廣利打下大宛後,無數法家士子紛紛從軍,學習趙始正好榜樣,想要覓得封侯。

就連君王對此也是見怪不怪。

太宗皇帝的名臣張釋之曾經告訴太宗:陛下愛幸臣,則富貴之。

先帝丞相申屠嘉也對先帝說過:陛下愛幸群臣則富貴之。

博士賈山更直白的說道:富貴,人主之權柄也。

當今天子更是深深明白了這一道理,即位以來,就靠兩招來拉攏人心,穩固統治。

第一招就是散財,第二招就是厚賞軍功之士。

只是……

張越怎麽都想不到,在這陽裏的鄉校,一個十二歲不到的少年嘴裏,竟然能蹦出這樣的話,有著這樣的認知。

在張越身後,劉進等人也都沉默了起來。

良久,劉進嘆道:“連一個十二三歲的稚童,也知道欲求富貴,取於馬上的道理……難怪很多人說,如今禮樂崩壞,人心不古了……”

張越聽了知道這位殿下的文青病又犯了。

這位長孫殿下,別的都好,就是太理想化了。

深受谷梁教育影響的他,有著類似於後世宋明儒生的那種恥於言利的心理。

但作為穿越者,張越卻覺得,這面前的這個孩子所說的話,雖然確實有些太過震撼。

但……

這個世界上,誰不想發財呢?

誰又不想過上好日子呢?

追求財富和權勢,是人的本能。

壓制這個本能,只會造成一個畸形的社會。

而且未必能起到什麽作用。

反倒是像現在的漢室社會,張越待的很舒服。

沒有人恥於言利,連儒生都喜歡黃橙橙的黃金,並且能好不做作的表達自己的喜愛。

這就意味著,張越可以放開手腳,去做很多事情。

“殿下……”張越走到劉進身邊,輕聲耳語道:“臣反倒覺得,如今這樣的情況沒有什麽不好……”

“臣聞之: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禮生於有而廢於無,故淵深而魚生,深山而獸出,人富則仁義附之……”

“殿下難道以為,一個貧賤之士,朝不保夕之人,能懂仁義,能知忠恕?”

劉進聽了一楞,但他仔細一想,卻又不得不承認確實如此!

每次張侍中總能找到一個新奇角度來說服自己……

劉進也是服了。

只是……

劉進看著眼前的這些少年郎們,他自然清楚,這些少年郎的訓練方法是魏武卒的訓練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