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會打臉嗎?(第2/3頁)

更何況從當初拍《新白娘子傳奇》開始,一直到拍《紅高粱》之前,李謙已經帶隊拍攝和制作過多部的電影電視劇,經驗已經相當的豐富!——這其實就是說,站到了巨人的肩膀上再出發的那個人,自身水平也不差!

三來就簡單了,任何一個時空裏,藝術品這個東西,得先有真作,才談得上贗品、復制品、印刷品等等。如果這個時空有張國師,而且他也拍了一部《紅高粱》出來,哪怕他拍的遠不如李謙這一部,但李謙再拍,就有了對比,除非拍得遠遠超出了原作一兩個大層次大境界,不然就難獲好評。

但是現在麽,沒有!

這個時空沒有張國師,也沒有《紅高粱》!

李謙版《紅高粱》,就是原作,而柏林電影節的展映,將會是它第一次展現在公眾和群體面前。

別說對原作是有一定超越的,就算沒超越,有瑕疵,但哪怕得了原作七八分的神韻,至少也是在一個比較高的水準線上了。

但是,作品好歸作品好,在另外的那個時空,張國師帶著《紅高粱》能獲獎,並不意味著李謙在這個時空帶著一部嶄新的《紅高粱》,一部並不遜色甚至尤有勝出的《紅高粱》,就也一定能獲獎!

這個邏輯是並不成立的!

時空變了,年代變了,人變了,各種各樣的東西,大同小異也好,大異小同也罷,總之,李謙從來不認為自己照著來一部《紅高粱》,就一定能拿獎。

這是第一。

第二,從很多方面來說,他並沒有像國內的其他電影人,乃至與《紅高粱》相關的一眾人等,比如齊潔,比如這部電影的主要攝影師和攝影指導傅學隆,比如女主角秦晶晶他們一樣,那麽看重這個獎。

首先是因為他是一個更看重一部電影的商業表現,至少也得是在商業成功的基礎上再去談人文色彩和藝術成就的導演,其次,前世在另外那個時空的經歷,也清楚地告訴他,歐洲三大電影節的衰落,與文藝電影的衰落,是必然。

所以對於他來說,想要把《紅高粱》練練手,那就拍了,拍完了,感覺自己收獲很大,而且剪出來片子自己也很滿意,就足夠了。

票房麽,估計大賣的可能性不大,但畢竟是自己的導演作品,回本基本毫無壓力,這就行了。

至於歐洲這邊的電影節,來還是要來的,但來了之後能不能拿獎,就全無壓力了,來的目的其實很簡單:人總是要有夢想的,萬一實現了呢?

而且,不管這次來是不是能有點收獲的回去,接下來的幾年,他都不太可能有時間再去拍《紅高粱》這一類的文藝電影了。

電影的全球市場正因為科技的進步、時代的變革而發生著翻天覆地的技術革新,在這一波的市場機制和市場地位定型之前,他實在是不敢松哪怕半口氣!

……

放映廳裏接近坐滿。

很多歐洲的觀眾,或許就是柏林本地人,也或許是不知道從哪個國家趕過來,就為了來電影節看電影的,此時,大家都坐在放映廳裏,基本上沒有什麽大聲喧嘩——或許正如此前國內的一家報紙對章子芳的電影評論的那樣:買了票,進去坐下,然後你什麽都不用做,就安心的享受你這一段屬於你的一百分鐘的電影之旅就可以了。因為,章子芳總能用溫暖,把你的心填得滿滿的。

章子芳最後進來,在他身後,也一起進來的,李謙眼尖,一下子就看到了那兩位脖子上掛著的相機——是東方面孔。

在國內的話,章子芳是一個很難界定的導演。她被某些人認為是“歐洲派”,因為她的東西在歐洲比較受歡迎,但這個論點卻很難站得住腳,因為章子芳拍的東西,從來都是紮根中國的人和事。

所以,她就正好卡在這兩者中間,從而成為了相當一部分文藝工作者、文化人、知識分子、小資和文藝青年的最愛。

李謙知道,對於章子芳來歐洲參加電影節,國內電影圈子和媒體圈子,幾乎是回回興奮,但卻又次次落空,次次落空,卻又繼續回回興奮。

像這一次,據李謙知道,柏林電影節的邀請一發出,國內知道今年有兩部電影入選了柏林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頓時又有些亢奮和期待。

對於章子芳,那是肯定要熱炒一番的,各種報道,各種解讀,各種預測,而不管章子芳自己願意不願意,為了商業利益上的考量,她都必須稍作配合。

對於李謙,和傳言中他在2001年就已經拍出來的《紅高粱》此次的入圍,國內則是一邊驚詫著,一邊滿懷期待——李謙和《紅高粱》一旦要是跟獎項擦點邊兒,事實上現在才剛剛入圍,國內的記者們就已經開始興奮起來了,這要是大小的能拿個獎,那估計馬上就了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