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漢子一枚

《紅高粱》開拍之前的籌備會,只開了兩個小時。

但隨後的各種調整工作,卻進行了足足三天。

紅色,要什麽樣的紅色?

黃色,要什麽樣的黃色?

青色呢?

這三種顏色,在導演心裏,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光譜?

身為攝影師,到底需要捕捉的是怎樣的一道光?

光這些,不說拍攝中間的細微調整了,光是開始之前的調試,就耗去了一天的時間,膠片浪費了不知道多少。

演員選的都是老戲骨,而且個別幾位,還都是特意挑選的偏瘦的,但還是不行,當代人,營養充足,甚至過剩,尤其是這幫演員還都不缺錢,哪怕是收入不算太高的話劇演員,也都是好吃好喝的都市人,身上都是有油脂的。

怎麽辦?

餓著!

先餓幾天再說!

劇組特意配備的廚師,專門負責給劇組的幾位演員開小灶,菜裏不許放油,沒肉,而且限量供應,不許吃飽。每人每頓飯只有一個高粱面、白面和玉米面做的三合面餅子,而且不許吃任何水果,因為水果裏含糖太高。

那個年代的農民,吃飽飯都算幸事,身上哪裏可能有現代人身上那種自然而然帶出的飽滿感覺的線條?所有飾演農民、燒酒鍋成員的演員,雖然不要求人人瘦出骨感來,但該有的年代感,一點都不能少。

說句不客氣話,以故事所定位的民國年代來看,不要說電影裏經常會有演員們露著上身的鏡頭了,就算是穿著衣服,都得顯出骨感才行!

沒有這種骨感,那種年代感獨有的況味,就是出不來的!

還好,事先把話說透了,這批特意請來的老戲骨們,都特別配合,劇組怎麽安排,他們就怎麽吃,有些人甚至是在一個月之前就已經開始主動減肥了,就是為了配合這部電影的拍攝需要。

考慮到劇組會先拍一些不需要人物出場太多的鏡頭,以及先拿男女主角開練,留給這幫演員的時間少說能有二十天,到時候讓他們瘦出那種年代感來,問題不大——主要還是大家的配合。

實話說,或許再過十年,當整個電影市場的氛圍真的是金錢當道、商業為王、利益至上了,那批年輕的演員們,應該是絕對不堪忍受這樣的“折磨”的,但至少在當下、在這批常年在話劇舞台上演出的演員們中間,“努力出戲”、“出好戲”的心態,還是一直都特別正的!

還是那句話,中國太大了,從來都不缺好演員,也從來都不缺乏願意為藝術奉獻的精神,如果市面上不出好東西好作品了,不要怨別人,不要埋怨電影公司或者導演,再不然演員——其實說到底,全都是觀眾的選擇,對市場產生的引導!

然後……

化妝師準備的塗料顏色略有偏差,繼續調,要的是那種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皮膚會有的那種灰黃,但這種灰黃看上去又不能有任何死灰的感覺,在灰黃幹癟的皮膚下面,流淌的是滾燙的熱血!

它必須是有活力的灰黃顏色!

再然後……服裝是沒問題的,這其實是最容易解決的。因為這部戲的服裝,不需要任何刻意的美感與設計感,只需要原汁原味的還原當年的質樸。

提前兩個月做出的衣服,漿洗多次,還特意發給本地的村民們穿過一段時間再收起來清洗——李謙打眼一看,就知道這服裝已經很到位了。

還有整部電影最重要的場景——燒酒鍋。

房子是提前一年就租借土地建起來的,都是當地的農民幫忙打的土墻,然後放任它們被風吹雨打了一年,已顯出那種年代的斑駁。至於屋頂、門、窗,更是全部從附近幾個村子裏保留至今的一些破敗的老房子裏直接拆下來,運過來直接安上的,本就是久經風雨的老物件,年代感十足。

而燒酒鍋的外面,那一大片地形,經過推土機特意的堆砌與整理之後,形成了需要的地形,然後,自從開春以來,每三天雇人打一遍除草劑,每十天雇人清理一遍犄角旮旯的雜草,到現在,那裏光禿禿的、寸草不生,哪怕是下完了雨,只要地面稍微一幹,人馬一動,就是塵土飛揚。

一切的一切,都已經成型。

蒼黃的大地,象征著這片土地過去成千上萬年所承載著的這個民族的厚重歷史,與風雨不改的民族性。

破敗的屋舍,瘦弱的人們,象征著這個民族現在的苦難與落後。

紅色的高粱酒,人們不屈的眼神、嶙峋的瘦骨,象征著這個民族心中不敗的熱血,與無懼任何災難的傲骨。

而青色的、連綿的、沒有任何人去播種卻年年生長的高粱,那高粱地裏的野合,則孕育著這個民族永不衰竭的未來!

要做好這一切,在劇組正式開拍之前,已經有工作人員為此忙碌了接近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