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八章 幽遊(中)

此地應該是在天然風景的基礎上人工煉就的,疊嶂派歷代祖師以及門中高手,將周圍群山的地氣靈樞移轉凝煉,在此地造就了另一座“青城山”。它與遊方打造畫卷攜景於胸襟的方式不同,但有類似的妙處,而且更加浩然直觀,建造在這片山野中其工程量也很驚人。

它像是將方圓百裏的青城群峰濃縮凝煉成盆景園林,但靈樞感應卻是真真切切。疊嶂派弟子從此便可省去穿越無路深幽的絕壁險境之苦,在此運轉神識或滋養形神,就能感悟青城靈樞薈萃之妙。歷代祖師可真是用心良苦啊,在這觀蘭台上再造青城,是青城山中的青城山。

若境界不至、閱歷不足、功夫不到家,一個人很難將這曠袤的青城群峰盡收胸懷,其悠遠精微處更難一一體會。別的不說,遊方走來的這條路,也不是一般秘法修行弟子都能穿行的,更何況其中還囊入了天時運轉之妙,若想感應入微,得有晝夜自如行遊絕壁深澗的本事。

親身行遊群山靈樞之中自然難得,但在此地總觀風水大地盤,也是另一番修煉妙趣。

它處於絕壁前通往雲蹤觀的道路上,同時也是一片阻擋或迎接高手的陣法,就是疊嶂派的疊嶂大陣,至於是阻擋還是迎接,就看來的是什麽人、又有多大本事了?能從這個方向登上觀蘭台的,恐怕都不是簡單之輩。

遊方既然看出了這是疊嶂派歷代祖師煉就的一處修煉道場,同時也是一座疊嶂大陣,當然就不會像翻山越嶺般的硬闖過去,而是舉步走入了“群山”之中。一腳踏進去,就有一種從山外再入青城之感。

有一個成語叫“山外有山”,而此處是山中見山,如壺中洞天,雖然是在兩、三米高的山丘巖石中行走,但神念感應真如千仞疊嶂重重。

此刻當然無人發動大陣來阻擋他,而遊方也不會運轉神念去擾動大陣來,他是客客氣氣的沿著陣樞變化而走,如同再遊一番青城畫卷,不大的地方卻曲折幽深、玄妙非凡,他足足繞了半個小時才轉出來,眼前豁然開朗。

觀蘭台是絕壁上依山勢形成的一個天然平台,平坦處大約有三個籃球場大小,後倚翠竹蔥郁的山峰,平台與陡峭的峰頂之間還有一道深壑,壑中有清泉流過,而這泉流的源頭就在遊方剛剛經過的疊嶂大陣中。

有一座石橋跨過山澗,橋那邊有路,蜿蜿蜒蜒繞過山腰消失在密林深處,應該是疊嶂派弟子平時往來雲蹤觀的山路。距離這邊的橋頭不遠,便是雲蹤觀的後院門。

雲蹤觀面朝絕壁而建,規模不算很大,但完整而精雅,有前殿、前院、主殿、後院、東西配殿以及側院靜室。它的大門離懸崖的邊緣有十幾米遠,三面就是天然的觀景平台。遊方走出疊嶂大陣登臨之處,正是這個平台的東側。

遊方走上觀蘭台,霞光正從他側後方的半天散落,正看見李永雋的青絲發簪與秀麗白皙的臉龐,映襯著迎面緋紅霞色,那一雙清澈的眸子似乎別有幽曲欲訴,卻只是彬彬有禮的長揖道:“疊嶂派弟子、雲蹤觀代守住持永雋,攜同門永秀、靜塵、靜羽恭迎蘭德先生!”

原來她早就在這裏等著他,應該是遊方走入疊嶂大陣時就查覺到他來了,故此率觀中疊嶂派弟子整裝相迎。

遊方拜訪過江湖風門各派,但場面都不像今天這樣神采非凡,他是披著映射半天的霞光登臨絕壁雲崖之上,也都沒有像今天這樣冷清,偌大的觀蘭台,只有幾名女冠靜靜的佇立行禮。

李永雋的師姐孟永秀看上去三十左右,而實際上已經四十出頭了,她是李永雋的師伯郎繼升長老的弟子,另外兩名道姑靜塵和靜羽則更晚一輩,看上去還是稚氣未脫的少女模樣。遊方沒想到疊嶂派的宗門傳承道場竟然只有這麽幾個人,與他以往“駕臨”各派的熱烈氣氛完全不同,這裏真是一處紅塵外的幽居清修之所。

其實這件事多少有點誤會,遊方稱呼李永雋的師叔祖、疊嶂的供奉長老千杯道人為師兄,江湖輩份就不用提了,而且以他今日之聲望影響,假如到疊嶂派來拜山,對方絕對不會只像這麽接迎的,搞得他就像走錯路一頭撞進來似的。

他還真“走錯”路了,疊嶂派接待同道往來,當然不會在這麽僻靜的地方,平時的待客之所是離此兩座山之外的東來宮。那裏在青城山後山風景區的範圍內,也是一座向遊客開放、接受香火供奉的道觀,東來宮的住持是疊嶂派長老郎繼升。

東來宮座落在景區旅遊線路旁,開車可以抵達,後面就是進入雲蹤觀的山中野徑,通常情況下,到達雲蹤觀必經東來宮。但遊方是按李永雋曾經說的那條路徑穿行整片青城山而來,到了觀蘭台下從側面攀上絕壁懸崖,然後再穿過疊嶂大陣,一般人誰會這麽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