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2章 四十分之一根頭發粗的裝配精度

發動機的裝配工作,確實是一個非常大的技術難題。

不僅僅是航空發動機,其他的發動機同樣也是如此,飛機能夠飛起來,都是靠強勁有力的心臟來提供動力。導彈同樣也是需要強勁有力的發動機來。

一區裏面的動力車間,不僅僅生產直升機使用的渦軸發動機,也在生產導彈使用的發動機,後羿,黑箭系列的發動機,都是一區自己生產,而直-91的渦軸發動機,同樣也是他們生產。

隨著後羿、黑箭在中東戰場上表現優異,獲得了龐大的訂單,讓一區的裝配能力提升到了一個非常的高度。

然而,僅僅是這樣,裝配精度要求更高的渦扇發動機,還是有些不夠的。

如同劉一九說的那樣,戰機的發動機,需要的是長期反復的使用,而導彈直接就是一錘子買賣,只要輸出功率足夠強大就行了。甚至一些小型的火箭炮炮彈,根本就沒有裝上發動機!

改進工藝之後的第一個發動機,劉一九從焊接開始就一直守著,質量要求幾乎到了一個苛刻的程度。

質量保障方面,即使有了七專技術協議,中國的工業基礎落後,而且質量意識並不是太高,比起蘇聯跟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還是要差很多,由劉一九帶著齊海等人組成的專家小組全面跟蹤,質量全部都是達到了中國制造業水平最高的程度。

必須給共和國藍天翺翔的雄鷹一顆絕對強悍的心臟,劉一九覺得,付出再大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為此,專門從九院一區調集了最為優秀的九級裝配鉗工,這些都是裝配直升機使用的渦軸發動機的頂級技術大拿,132廠同樣如此,七級裝配鉗工,也僅僅是現在的學徒,為了達到最高的裝配水平,甚至從航天002基地裏面借調了3名技術最好的9級裝配鉗工。

改進工藝之後的第一台渦扇-8裝配,聚集了中國最為頂級的裝配技術力量。

“明天開始,就將會是我們的第一台渦扇-8的裝配,我們的戰機能否在天空中翺翔,就看我們的工作了……”在裝配之前的頭一天晚上,劉一九以及汪月山等人,611所的領導,渦扇研發團隊以及132廠的領導們,都是聚集在了一起,不為別的,就為開動員會。

面對下面在座的人,十多名平均年輕超過52,來自九院、航天002基地、132廠三個單位最為頂級的裝配鉗工,坐在最前面。

他們的臉色復雜,激動的有之,擔憂的有之,更有不少眉頭緊皺。

看著主席台上面一眾大佬,再看看他們身後的一眾技術人員,沒有誰不感覺到緊張的。

劉一九甚至以第一台渦扇-8發動機來稱呼他們明天即將開始裝配的這台發動機。

而且,還是一次兩台,直接就上空中實驗平台,一旦發動機出現問題,飛機就飛不起來,一旦發動機的裝配無法達到要求,這就會讓整個戰機項目進展被阻滯。

他們是全國最頂級的裝配鉗工沒錯,但是他們也是面對著全國目前制造業最大的技術挑戰!

“……我希望大家全力以赴,爭取短時間就能夠讓我們的戰機心臟裝配出來。說實在的,在座的很多人,都清楚,132廠制造的我們的新一代戰機的樣機,一直都是在等待著發動機……”

劉一九並不在乎給了這些裝配鉗工壓力。

在動員會之後,齊海卻一臉擔憂地問著劉一九,給了太大的壓力,這些裝配工人的發揮是否會無法達到他們想要的程度。

“他們的抗壓能力,超出了我們的想象。人的潛力,只能在讓他們即將崩潰的壓力下,才會迸發出來。蘇聯美國也是以人力裝配為主,為什麽他們能行,我們不能行?”劉一九解釋著說道。

國內的九級鉗工,其實跟蘇聯美國相比,還是要差上不少。

尤其是美國以及北約的頂級鉗工。

當然,這不是因為國內的鉗工不努力,而是他們見識最為頂級的零部件,在裝配最為頂級的裝備的經驗方面,沒法跟美國蘇聯相比。

必須要給他們壓力,讓他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讓他們在裝配的過程中更加仔細謹慎,同時能夠讓他們想出更加行之有效的辦法。

別的不說,單從當年國內搞原子彈的時候,就能夠清楚清楚。

中國的原子能事業,是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開始發展的,然而,在基礎都沒有打好的時候,蘇聯就從共和國國內撤走了所有的援華專家。共和國的核工程人員,就連最為頂級的核物理學家錢三強等,對於如何造原子彈都是不清楚的。

然而,在短短的4年時間,基本上還是一片空白的基礎情況下,中國於1964年10月16日下午3點在羅布泊升起了蘑菇雲!

美國第一顆原子彈,有著深厚的工業基礎,龐大的科研人群以及世界上最頂級的核科學家,歷時6年,蘇聯同樣如此,也用了6年9個月,而中國,在沒有工業基礎,沒有完善的配套,沒有多少基礎,甚至連計算機都沒有,靠著算盤進行復雜的數學計算,同樣弄出了原子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