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5章 產權部門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好萊塢六大廠牌之所以被成為“電影制作公司”,他們的主要職能自然就是制作電影,那麽收入來源也主要是以電影票房為主;但事實上,電影票房由發行公司、制片公司和電影院線三部分瓜分,制片公司想要依靠票房賺錢,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充分利用手中的版權,創造循環利益、周邊利益和衍生利益,這才是制片公司的收入主要來源。

以“蝙蝠俠前傳:俠影之謎”為例,這部作品單純按照票房數據計算,扣除高額成本和宣傳費用之後,華納兄弟的損失約莫在一千五百萬左右。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影評人和觀眾的口碑逆天,虧本就是虧本了,無法賺錢的話,華納兄弟勢必不會批準續集的制作。

但事實上,撇開這部電影對於華納兄弟重啟DC漫畫系列的戰略意義不說,得益於優秀的口碑,“俠影之謎”在錄像帶租賃市場裏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後來發行了DVD,銷售量也十分出色,除此之外,電影在電視台、視頻網站的回放率更是讓人眼前一亮。僅僅只是到這個階段位置,華納兄弟就已經扭虧為盈了,在這之後,華納兄弟還可以繼續開發套裝、玩偶、漫畫形象、系列動畫等等,利益產業鏈可以連綿不絕地延伸下去。

英國學者馬丁·戴爾(Martin Dale)在1997年所著的書籍“電影這場遊戲”裏表示,九十年代之後的美國電影工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電影工業的真正價值已經不再停留於影片本身的票房利潤,而在於它為電影公司與其他領域的合作提供了多少機會。這些領域包括電視產品、主題公園、日用消費品、音樂原聲帶、書籍、電腦遊戲、互動娛樂等等。所有這些周邊利益都降低了成本和風險,從而增加了收入,電影為這個魔術般的王國提供了鑰匙。

迪斯尼在這方面擁有先天優勢,上世紀八十年代邁克爾·埃斯納上台之後,之所以能夠帶領迪斯尼實現逆襲,就是率先在這方面實現了轉型,強勢崛起,這也使得其他頂級電影制片廠眼紅不已。為了獲得更多的衍生收入,大型制片公司開始將資金集中到那些奇幻類作品之中,尤其是1997年的“泰坦尼克號”標志著電腦特效的成熟,更是為奇幻作品提供了便利條件,華納兄弟的“哈利·波特”、派拉蒙的“變形金剛”、索尼的“蜘蛛俠”都是如此。

曾經有人好奇過,“神奇四俠”在系列第二部時就已經撲街了,為什麽二十世紀福克斯還是孜孜不倦地想要起死回生,原因很簡單,這樣一個系列作品所承載的不是票房那麽簡單而已,還有一部作品所衍生的龐大產業鏈。“蜘蛛俠”系列也是如此,索尼影業手握改編版權,咬緊牙關不願意松口,先是托比·馬奎爾版本,然後是安德魯·加菲爾德版本,緊接著又開發了湯姆·赫蘭德(Tom Holland)版本。

實現這一產業鏈的,就是知識產權。簡單直接的解釋就是,華納兄弟手握著“哈利·波特”的產權之後,接下來無論是書籍還是電影,亦或者是電視劇、玩具、遊戲等等,衍生品可以源源不斷地產生利益。

這也是將好萊塢六大電影公司與其他電影公司區分開來的核心本質。

對於其他電影公司來說,電影是他們最賺錢的手段——又或者說是唯一的手段,無論是制片公司還是發行公司都是如此,一旦票房出現了失敗,他們很難找出其他方法來彌補漏洞,減少損失,更為糟糕的是,缺乏足夠資金支撐,新項目的投入和開發也自然而然受到影響,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夢工廠是典型代表,缺乏發行部門的支撐僅僅只是首當其沖的環節而已,知識產權沒有能夠得到發揮利用才是切斷循環鏈條的罪魁禍首。“怪物史瑞克”系列的票房拉動能力舉世無雙,即使是皮克斯都難以撼動這套系列作品在觀眾心中的位置,但夢工廠也沒有能夠充分發揚光大,將系列作品的周邊盡可能地開發出來。

一個細節就可以看得出來了,夢工廠拆分之後,夢工廠動畫的搶手熱度一直居高不下,即使到了十年之後也是如此。

當然,換一個角度來說,不是夢工廠不想開發,而是開發周邊產業鏈需要的資金投入太過龐大,他們沒有這個能力開發。

撇開主題公園這個大項目不說,周邊產業鏈就意味著和不同領域的合作,電視台、唱片公司、玩偶開發商、遊戲開發商、出版商等等,第一,這需要一個強大的專業部門來運作,不同領域的談判都將面臨不同的挑戰,需要大量專業人才的加入;第二,每一個領域都在收獲支出之前,都需要大量投入資金進行前期開發制作,更不要說上市之前還需要宣傳運作。這些都需要龐大的資金支持;第三,他們還需要一個豐富的知識產權庫,簡單來說就是有足夠多的素材來開發制作,這也是漫畫改編電影後來得到如此重視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