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三章 《賀捷表》

強忍著去看鑒定結論的沖動,李逸將卷軸慢慢打開,結果一看之下,眉頭就皺了起來,難道……

這是一幅立軸的設色紙本,橫軸約有70厘米左右,縱軸則差不多是橫軸的兩倍。

畫面的近景,是幾株枝條柔細,樹幹虬曲的柳樹,沿著山間溪流蜿蜒而生。遠處,則是一片煙雲中朦朧的遠山。

這幅畫,畫家筆觸細膩,點染勾畫之間,煙瘴橫生,將柳樹那種柔弱妖嬈和山間的輕煙薄霧表現的恰到好處,構成了一幅絕妙的煙柳圖。

畫面上方的右側,則是題款,一筆精致的楷書,打頭是“春雲煙柳”四字,後邊則緊跟著畫家對這幅畫的介紹,

“三春景色收入畫圖,盛於惠崇、大年……”

題字之後的落款則為吳湖帆,並留有印鑒兩枚,一枚是吳湖帆印,另一枚則是閑章,“算如此溪山甚時重至”。

另外在畫面上還留有兩枚鑒藏印鑒:楊仁愷印、沐雨樓。

李逸知道,吳湖帆,本名吳萬,書畫署名為湖帆,是清代著名書畫家吳大澄之孫。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與吳待秋、吳子深、馮超然並稱為“三吳一馮”,當時,他們的作品曾風靡大江南北,被無數人所推崇。

另外,作為著名的鑒定大家,吳湖帆還與收藏大家錢鏡塘同稱“鑒定雙璧”。

“三吳一馮”都以山水見長,吳湖帆更是個中翹楚。他的畫風秀麗豐腴,設色深具煙雲飄渺,泉石洗蕩之致。

建國後,吳湖帆曾作《原子彈放射圖》,其點染間的煙瘴妙筆被解放軍的多位領導看中,曾公開要求,要將他這幅畫制版印刷,用作宣傳,由此可見其畫作影響之深。

在民國時期,吳湖帆曾長期擔任教育部全國美展常委,並參與發起組織成立了中華美術會,是該組織重要成員。

因此,如果這家的長輩曾在民國政府擔任過高官的話,求購一幅吳湖帆的作品應該還是很容易的,所以這幅畫應該是真跡。

只是吳湖帆的成就再高,這幅《春雲煙柳》畫的再好,作為一件畫成於1939年的作品,怎樣都不可能擁有那樣的涼氣。

因而這種情況就只有一個解釋,要麽是畫中畫,要麽就是軸中藏畫,總之,一定另有一幅驚人的作品藏在這幅卷軸之中!

開啟了鑒靈牌,李逸開始透視畫面。果然,他很快就發現,在畫作上端的畫軸中,藏著一片被卷成了桶狀的泛黃而粗糙的紙張。

紙張上,工工整整的用楷書寫著大約六七十個小字,李逸找到最開始一行,一看,雖然早有準備,還是被嚇了一跳。這竟是三國時期鐘繇的《賀捷表》!

“魏鐘太傅賀捷表,臣繇言:戎路兼行,履險冒寒。臣以無任……”

仔細的將字從頭到尾看完,李逸遺憾的搖了搖頭,這只是一幅殘篇,自“魏鐘太傅賀捷表”始,至“與徐晃同勢,並力撲討”終,全文也只有68個字,而賀捷表的原文則至少也有160多字!

不過即使是殘篇,其珍貴程度也難以言表!

鐘繇曹魏著名的書法家、政治家,其篆、隸、真、行、草多種書體兼工,其中寫得最好的是楷書,是公認的楷書創始人,甚至還被後世尊稱為“楷書鼻祖”。

他的書法對後世影響深遠,王羲之、顏真卿等著名書法家都曾經潛心鉆研學習過他的書法。

在歷史評價上,南朝庾肩吾曾評價其書法為“上品之上”,唐代張懷瓘更是在《書斷》一書中,將其書法品評為“神品”。

鐘繇在華夏書法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他和東漢的張芝被人合稱為“鐘張”,又與東晉書聖王羲之被人並稱為“鐘王”,地位之尊崇,一時無兩。

遺憾的是,鐘繇的書法真跡到東晉時遺失殆盡,人們今天所見到的要麽為臨摹本,要麽就是偽書。

一般認為,鐘繇的代表作有“五表”、“六帖”、“三碑”等十數篇,《賀捷表》又名《戎路表》、《戎輅表》,正是五表之一。

這些資料在李逸腦海一一流過,他判斷,這張殘篇多半也不會是鐘繇的真跡,但絕對是大家所仿。

有了初步的判斷,他將目光轉向了鑒靈牌給出的鑒定結論。

有關《春雲煙柳》的判斷沒錯,確實是吳湖帆的真跡,而關於這幅殘篇的鑒定,卻出現了重大的問題,因為鑒靈牌顯示,這竟是鐘繇鐘元常的真跡!

一時間,李逸的腦海中雜念叢生,其中最為突出的一個就是,既然這幅《春雲煙柳》是1939年的作品,那麽這個卷軸也絕對是同時代的產物。可是,在這之前,這幅殘篇在哪裏?為什麽從來就沒有看到過任何相關的記載?

看了看箱子裏剩下的作品,李逸決定不再費神,先把畫拿到手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