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八章 人才是最大障礙(第2/2頁)

“現在就看出我們當年引進國外技術的意義了。”孟凡澤感慨地說,“印度當年和咱們的經濟發展水平差不多,建國之初,印度的工業基礎甚至比我們還好。可是現在他們只能買我們淘汰的二手軋鋼生產線,而我們自己用的都是國產的最新技術的生產線。”

“我們國產設備的造價,和賣給印度的二手設備的報價差不多少,一些企業幾乎就是拿淘汰二手設備賺的錢,買了新的成套設備。”馮嘯辰樂呵呵地報告道。

對於這種事情,董老和孟凡澤都是喜聞樂見的,他們才不會說什麽悲天憫人的話。當初中國技術落後,買西方國家的設備,不也是這樣的情況嗎?曾記得那年南江鋼鐵廠打算從日本引進一條熱軋生產線,日本人在設備清單上大做手腳,連抽水馬桶都算在設備裏了,這樣的屈辱,中國人是會記上一輩子的。

“說說你的第三條,人才。”董老主動切換了話題。關於技術援助的事情,他已經聽明白了,無須馮嘯辰再鋪陳。其實裝備工業公司與加貝國工業部的合作,就是一個技術援非的成功典型,董老過去就已經看過相關匯報了。

馮嘯辰點點頭,說:“人才這方面,可能是非洲國家發展的最大障礙。非洲人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很低,很多國家的文盲率高達50%以上,即便是識字人口,其文化水平也與咱們國家的初中生不可同日而語。”

“這個情況我聽說過。”孟凡澤補充道,“咱們國家的脫盲標準是很高的,農村居民的要求是認識1500個漢字,城鎮居民的要求是認識2000個漢字,基本上能夠滿足讀寫要求了。有些國家的標準是只要會寫自己的名字就不算文盲,所以那些國家即便是識字人口,看一張報紙也有困難。”

“正是如此。”馮嘯辰說,“因為教育水平低,所以很多非洲國家的官員素質也很低,不懂管理,也不管經貿合作規則,過去和西方國家打交道的時候,經常在一些常識性的問題上被對方蒙騙,甚至吃了虧還不知道。”

董老淡淡一笑,說:“這個還不僅僅是教育問題,還有一個眼界問題吧?咱們過去也是吃過這種虧的。”

“但咱們很快就學會了市場規則。”馮嘯辰反駁道。

董老笑了:“你說得對,吃虧不怕,怕的是吃了虧還學不到經驗。過去這些年,咱們付出的學費不少,但也真的學到了一些知識。這一次中國參加入世談判,外貿部門的那些談判官員就顯得非常老練,比我們這代人強多了。”

“那也是因為有您這樣的老帥在後面作為定海神針啊。”馮嘯辰趕緊拍了一記馬屁。相比董老他們,馮嘯辰這一代人無論是文化水平,還是對國際規則的了解程度,都是遠遠超出的。但這並不是因為董老他們不如年輕一代聰明,只是時代的局限性罷了。作為老一代,對新一代應當給予更多的欣賞和支持,而新一代則應當對老一代有敬畏之心,任何時候都不應當有輕慢之意。

董老擺了擺手,算是接受了馮嘯辰的恭維。馮嘯辰繼續說:“非洲國家的官員大多數都是接受西方教育的,西方國家對他們灌輸的是一種殖民主義的理念,這使得他們在面對西方國家盤剝的時候,本能地會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缺乏與西方國家抗爭的意識。”

“所以,你打算教育他們要反抗剝削?”孟凡澤笑著調侃道。

馮嘯辰說:“這倒不是,我只是覺得,可以和他們分享一下中國的發展經驗,重點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這八個字。如果他們能夠掌握這八個字的精髓,那麽在國際合作中就能夠站穩立場,不至於任人擺布。”

“掌握這八個字可不容易啊。”孟凡澤感嘆道,“想想我們當年,為了這八個字,付出的是巨大的代價,沒有堅定的意志,是不可能堅持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