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七章 經營非洲(第2/2頁)

“非洲的貧困,原因是多方面的,缺乏資金、缺乏技術、缺乏人才,這可以算是最主要的三項。非洲有豐富的礦藏,卻開發不出來。非洲有大片的土地,很多土地的耕作條件比我們國家要好得多,而非洲卻長期遭受食物缺乏的困擾。還有,非洲的勞動力資源豐富,青壯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很高,但大多數青壯年都處於半失業的狀態,人力資源得不到開發。”馮嘯辰侃侃而談。

“你總結得不錯。”孟凡澤表揚道。

馮嘯辰說:“究其原因,就是我剛才說的,資金、技術、人才,我們要經營非洲,就必須從這些方面入手,幫助非洲形成自己的發展能力。”

“你的第一條,也就是資金,我們就無法辦到了。我們自己都是一個資金短缺的國家,哪有閑錢去幫助非洲投資?”孟凡澤問道。

馮嘯辰道:“孟部長說得對。關於這個問題,我有幾個思路。第一,我們可以沿用加貝國的模式,也就是讓非洲國家用資源來與我們交換資金。我們購買澳大利亞的鐵礦,用的是外匯,如果購買非洲的鐵礦,可以只用少部分的外匯,其余的就用我們的工業品和技術去進行交換。關於這個模式,我在非洲的時候與好幾個國家的工業部長已經探討過,他們對此非常感興趣。”

“不錯,這是一個方式。”孟凡澤說。

“第二,我們可以鼓勵一些民營資本到非洲去投資。目前國家的資金比較短缺,但民間還是有一些閑散資金的。這些資金找不到好的投資機會,有些就變成了投機資本,用來炒房炒股票。如果能夠動員這些資本到非洲去,既可以幫他們找到投資的機會,又可以幫助一些非洲國家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可謂是兩全其美。”

“這些民營資本在非洲經營,還可以熟悉非洲的情況,為我們未來進一步與非洲加強合作奠定基礎,所以應當說是三全其美。”董老說。

孟凡澤笑道:“其實,這些人還可以把市場經濟的理念帶過去,引導當地的黑人群眾轉變思想觀念,這也應當算是一個貢獻吧?”

“那就是四全其美了。”董老笑著說。

“孟部長說得很對。”馮嘯辰說,“我嬸子在非洲種菜,就帶動了不少當地人模仿。過去非洲人不太會種菜,蔬菜又少又貴。我嬸子開了個農場種菜,賺了不少錢,讓一些當地的官員也都眼紅了,紛紛讓他們的夫人學樣種菜,我嬸子帶出了不少徒弟呢。”

“哈哈,是不是教會了徒弟,就餓死師傅了?”董老打趣地問道。

馮嘯辰說:“這倒沒有。當地人原來也沒有吃蔬菜的習慣,後來被我嬸子他們培養出來了,蔬菜市場越做越大,所有種菜的人都賺了錢,我嬸子賺的錢也比過去更多了。”

“你們一家人都很有經商頭腦啊。”董老點評道。

曹靖敏在非洲種菜賺了大錢,馮飛在第一時間就向組織做了匯報,還怯生生地問這些收入是不是應當交公。組織上經過研究,認為這是曹靖敏的個人行為,與組織無關,所以收入也就不應當充公了,可以留歸馮飛夫婦所有。曹靖敏的收入,對於董老這個級別的幹部當然不算是秘密,所以馮嘯辰在他面前說起來,也不用避諱。

至於董老的這句評價,就不僅僅是針對曹靖敏,還把馮嘯辰也包括在內了。馮嘯辰自己做的那些私活,孟凡澤知道,董老也知道,甚至更高層的領導也是知道的。對於此事,大家都采取了默許的態度,畢竟馮嘯辰做生意是在當總經理之前,而他也絲毫沒有以權謀私為自己的小企業爭取什麽好處。相反,大家還知道馮嘯辰經常用自己的錢來貼補工作上的事情,有些制度上不允許做的事,馮嘯辰便自己掏錢去做了。如果國家幹部都能夠做到這一點,讓他們個個成為百萬富翁又有何妨呢?

“第三點嘛,那就是我相信用不了20年時間,我們國家也會成為資本充足的國家,屆時對非洲的投資就更為重要了。”馮嘯辰接著拋出了一個新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