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中國人沒這樣的能力(第2/2頁)

“這……”太田修有些語塞了。

與寺內坦一樣,太田修也曾經到過中國,與中國的工程師進行過交流,還參觀過一些中國重點企業的車間。他承認寺內坦說的情況是真實的,中國企業的裝備水平落後於日本20年以上,工人和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也都遠遠不及日本。

軋機的設計技術以及制造工藝最終都是需要由人去實現的,拿著同樣的工藝文件,日本工人能夠做到的事情,中國工人恐怕是很難做到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人就算得到三立轉讓的技術,一時半會也很難對三立形成競爭威脅。

“可是,中國人的確是希望能夠憑借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一條熱軋生產線,這一點他們已經很明確地提出來了。”小林道彥說道。

荒木保夫道:“是的,長谷佑都匯報了這個情況。他說,據崔永峰的講述,中國方面希望能夠自己建造一條熱軋生產線,作為一項政治獻禮工程。類似於這樣的政治獻禮,在中國是非常常見的。我們覺得,中方急於要得到我們的技術,或許就是出於這樣的政治考慮,經濟方面的因素倒是並不重要。”

“能不能判斷出是中國的哪家企業需要新建一條熱軋生產線?”小林道彥問道。

荒木保夫道:“我們正在積極地了解,不過中方對於這個問題好像采取了非常嚴格的保密措施,崔永峰也沒有向長谷佑都透露。”

“這或許是他的一種策略吧。”小林道彥說道,“一旦他把實情都透露給了我們,我們就有可能繞過他,直接與中國的官員進行接觸,這樣他想要的傭金就無法拿到了。”

“是的,我們也是這樣看的。”荒木保夫道。

“如果是出於政治方面的考量,那麽我們向中方轉讓一些技術,倒也無妨。”小林道彥分析道,“作為政治獻禮工程,他們在質量和成本上都不會特別在意,只是需要一個形式上的效果而已。太田君、寺內君,你們認為,中國人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夠掌握我們目前擁有的技術。”

“如果僅僅是學習,估計需要3年左右的時間。但如果要形成他們自己的能力,我估計需要10年以上。”太田修說道。

寺內坦聳聳肩膀,道:“我認為太田君的看法太悲觀了。我們的技術積累可以追溯到50年前,而中國人真正開始自己制造軋機,也就是過去15年的事情,我們之間的差距高達30至40年。他們要想通過學習的方法來掌握我們目前擁有的技術,至少需要20年。而到那個時候,我們已經擁有新的一代生產工藝了,他們是無法超過我們的。”

“20年時間,我們應當能夠提出替代中國人這些專利的新技術了吧?”小林道彥向太田修問道。

“完全可以。”太田修恭敬地答道。這一次被中國人搶了先,讓他臉上很沒有光彩。他已經下了決心,無論如何也要在10年之內提出全面替代中國人那些專利的新技術,屆時三立就不必再去求中國人提供專利授權了。

聽完這些分析,小林道彥心裏有底了,他說道:“既然是這樣,那麽我們可以答應中國人的要求,通過與他們交換技術的方式,獲得他們的專利授權。荒木君,請你告訴長谷佑都,讓他在允許的範圍內,盡可能地壓低中方的開價,為公司爭取最大的利益。”

“哈伊!”荒木保夫站起身,沖小林道彥鞠了一躬,以示接受命令,他說道:“董事長,你放心吧,長谷君是一位有經驗的談判代表,而且對公司忠心耿耿,他一定能夠在談判中為公司爭取到最大利益的。”

“我對此深信不疑。”小林道彥應了一聲,然後又轉頭對太田修和寺內坦說道:“太田君、寺內君,你們馬上組織技術部,對中方的技術水平作出全面評估,列出我們可以轉讓給中方以及不能轉讓給中方的技術清單,我們不能給自己培養出潛在的競爭對手。”

“明白!”太田修和寺內坦同時大聲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