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市場換技術(第2/2頁)

3.2億美元的4%,就是1280萬美元,這不算是一個小數目了。不過,羅翔飛一行在出發之前,已經大體了解過相關行情,知道科爾皮茨報出的價格是合理的,基本上就是這類服務的常規報價。萊姆公司在這樁業務中要負責整合不同生產商的設備,幫中方侃價,還要協助處理生產線建設過程中的各種糾紛,服務內容是比較多的,收這樣一筆費用也在情理之中。

“傭金的問題,按照貴公司的標準來操作就可以了,我們沒有什麽異議。”羅翔飛說道,“不過,除了剛才冀先生說到的內容之外,我們對於這一次的采購還有一些其他的要求,在此也需要向科爾皮茨先生提前說明。”

果然……科爾皮茨在心裏念叨了一句,然後說道:“羅先生請講吧。”

羅翔飛道:“首先,我們想要的不僅僅是一套設備,我們還希望在這套設備的引進過程中,學習到一些德國的先進生產技術。我們希望設備的生產商能夠向中方轉讓一部分技術,通過授權生產或者合作生產的方式,讓中國的冶金裝備企業能夠參與這條生產線中一部分設備的生產,並在此過程中掌握相關技術。”

“這怎麽可能!”科爾皮茨瞪圓了眼睛,直截了當地否定道,“從來沒有人提出過這樣的要求,生產商也是不會答應的。”

“對於願意與我們進行這種合作的生產商,中國政府承諾在未來的冶金裝備采購中優先考慮購買他們的產品,我想這個承諾應當是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的。”羅翔飛淡淡地說道。

羅翔飛所說的這個條件,就是後來被總結為“市場換技術”的策略。中國要從國外引進技術,除了直接花錢購買之外,還有另外一種方式,就是用市場去交換。

中國要搞工業建設,冶金設備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中國自己的技術水平無法制造出這些裝備,而如果全部依靠引進,且不說外匯儲備能不能支撐,還有一個重要領域受制於人的問題,對於中國人來說,也是非常難以接受的。

在這種情況下,決策部門提出了以市場換技術的思路,用幫助西方企業進入中國市場作為條件,要求對方讓渡技術,與中國企業實行諸如“聯合設計、合作制造”這樣的技術合作,幫助中國企業逐步掌握成套設備的生產能力。

在提出這個要求時,羅翔飛有些忐忑,不知道這樣的條件能不能被西方企業所接受。不過,當著科爾皮茨的面,他沒有把這種心情表現出來,而是保持著從容淡定的神情,給科爾皮茨傳遞著一種“一切盡在把握”的自信感覺。

科爾皮茨聳了聳肩,說道:“羅先生,我覺得你們的這個要求是不可能實現的,德國的裝備制造商會非常樂於向貴國提供第一流的裝備,但要把這種生產技術轉讓給貴國,這個要求未免太過分了,我想不出哪家企業願意接受這樣的條件。”

“這就是我們需要貴公司協助的地方。”羅翔飛圖窮匕見地說道,“如果僅僅是采購一套生產線,我們可以直接與生產商聯系,沒有必要通過貴公司。”

“我想,我們在這方面恐怕是無能為力。”科爾皮茨委婉地說道。

羅翔飛冷冷地問道:“科爾皮茨先生的意思是說,你們不願意接受這樁業務?”

“是的……”科爾皮茨脫口而出,隨即,他又想起了漢夫曼的叮囑,連忙改口道,“不,我的意思是說,你們的要求有些超出我們的業務能力了,我需要向公司進行匯報,由公司來判斷我們是否能夠承接這樁業務。”

“那好,我們希望盡快得到貴公司的反饋。如果貴公司希望聯系我們,可以通過中國大使館來轉達,我們得到消息後,會盡快和你們取得聯系的。”羅翔飛說道。

“好吧,我想我們會很快給你們答復的。”科爾皮茨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