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慈善堂

做小善不難,為大善不易,這不是說錢的問題,而是制度問題,其中究竟,不好一一細表。趙然目前的身份就是道門無極院的方堂方主,在一縣之地算是很有身份了,不說他能夠幫人多大的忙,但要壞人的事兒,絕對不是很難。但若說想要做點什麽事情,別說放在大明天下,就算放在川省,甚至龍安府內,他依然是個不起眼的小人物,哪怕身家巨萬,卻也不可能隨心所欲。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興致沖沖去了合山驛,灰頭土臉回了無極山,整個吃了個癟。因此,他也才有了自己設立救濟站的念頭。有了無極院的公文,經過縣衙的批復,得了金縣尉鼎力相助的承諾,他這才開工。

谷陽縣城東二裏外的松林緊鄰官道,這條官道穿過保寧府東北的廣元縣,直抵陜西漢中,是大明朝控制川西北的重要通途。松林就是一片松樹林子,和官道之間隔著三五十丈開闊地,這片開闊地屬於官地,有一些小販在這裏販賣些茶水、糕餅之類的吃食,人流是相當大的。

趙然本來想和孔縣尊談談,將這片不到三畝的土地以底價盤下來,但孔縣尊不幹。後來他又出主意,說購買五十年使用權,孔縣尊愣了半天,聽完趙然解釋“使用權”的含義後,仍舊不幹,說是無此先例。最後談下來的結果,趙然可以無償使用,但不設年限,換句話說,官府什麽時候想收回都可以。這就比較坑人了,但趙然沒有辦法,只能接受。

為了以最少的錢辦成最多的事,趙然的施工設計方案一改再改,才最終確定下來。又花了十天時間備齊材料,於二月初一正是動工。趙然將自己年前聘用的上百青壯和十名瓦匠師傅全數調動過來,大幹快幹了半個月,於是救濟站如期竣工。

長長的竹籬笆將三畝方圓的土地盡數圈了起來,作為外墻,大門沖南,正對著官道;正中是以竹為筋、外敷泥土的三間正房,這是救濟站的公解廩房;東側一排十二間大屋,每間屋子搭了大通鋪,全數住滿的話可以容納一百二十人;西側同樣十二間大屋,包括雜役的住所、廚房、雜物間、診室等等。北墻內側修建了寬敞的庫房,用於堆放救濟物資,南墻內側搭了大棚,置放簡易桌椅,可容納二百人進餐。

原來於此地謀生的小販怎麽辦?雖說地方是縣衙同意後趙然征用的,但要把這些人轟走可不容易,而且縣裏差役們本來還能收些稅錢,把人趕走了不是平白得罪人麽?趙然也想了個法子,在緊鄰著官道的南墻外側,搭建了十多個簡易棚子,將原來在此地謀生的小販遷了進去。小販們不用交錢,做買賣的時候又有了擋風遮雨的棚子,算是皆大歡喜。

整個救濟站的主要材料是竹子和泥土,竹子是通過和無極院號房迎賓賈致遜協商後,以極低價購入的,無極院道產中就有竹山,趙然直接派人去砍伐就可以了。修造完畢之後,材料連帶工錢,統共算下來,趙然掏了一百多兩銀子,比他預計的要少一些。

趙然一共聘請了八個人,一個管事、一個賬房、兩個雜役、兩個廚娘、一個工匠,另外延請了一個大夫坐診,每月開支二十兩銀子薪水。如果再算上舍出去的飯食、湯藥,每個月的開支恐怕會在三十到五十兩之間,是多是少,就要看救助的人數了。

這筆開支不是個小數,長期下來會成為很重的負擔,於是趙然想了些辦法。首先是東側的十二個住人的大屋,他每個屋子的門楣上掛了塊小匾,正中的兩間屋子上分別寫著“龍溝鄭氏善堂”和“三頭坪馮氏善堂”——沒錯,他把這兩間屋子的冠名權賣出去了,為此,鄭氏和馮氏每月要為此捐贈二兩銀子。

其他十間大屋趙然正在尋找大戶商談,因為趙然的身份擺在那裏,再加上這是件花小錢卻能長期揚名的好事,目前進展順利,估計全部冠名出去毫無問題。

緊鄰官道的南墻外側,還有十來個空余的大棚,趙然已經正式立了牌子,歡迎小販入駐,但新來的小販卻不比原先那些了,是要交租的,暫定租金每月三錢銀子。

如此下來,除了一百多兩銀子的開辦費外,其實趙然每月補貼在救濟站裏的支出只有五到十兩,撐死不過二十兩。

趙然請監院宋致元命名,宋致元取了個“無極院慈善堂”的名字,趙然又去請孔縣尊題字,孔縣尊稍作推托後便爽快應承。

到了三月初一的時候,“無極院慈善堂”的匾額終於掛了起來,正式對外做起了救助的事務。

整個三月份,是趙然的大豐收時節,羊馬驛和劉莊驛的救濟站一直在穩定地提供著功德力,趙然的谷陽新農村運動也即將功成,而隨著慈善堂的開業,功德力的培育更是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平均每天都有三十多絲功德力在趙然氣海內穩穩生成,然後被他轉化為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