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半口氣

更主刑

李弘冀真的無計可施了,連韓熙載帶來的這種絕辦法都無法讓刺客屈服,那麽其他那些普通的刑法更是無法見效的。

“其實這刑審的事情太子應該和齊王商量一下,他是這行的尊長,手下有專門做這行當的高手。他要說沒辦法了,那才是山窮水盡。”馮延巳這倒真的是在為李弘冀出主意。

“是呀,本該是齊王和太子共審刺客,我兩人是助審。現在齊王躲在一邊不出面不出力,這是不願聽皇上的旨意呢還是不願意看太子的樣子呢?”韓熙載說的話帶有明顯的調撥意圖。他已經知道李弘冀並不願意借助刑審的機會殺死刺客,所以覺得是將齊王拉進來的時候了。李景遂出場後才會讓李弘冀有所壓力,這樣才有可能在暗爭高低時下重手讓刺客一命嗚呼。

但是韓熙載這一步想錯了,因為隨後的刑審並不是他想象中那樣進行的,以致最後的局勢顯得危機四伏、驚心動魄。

李弘冀停審了兩天,然後才決定去找李景遂的。其實不用兩天的時間他就已經想好如何既保住自己面子,又可以讓李景遂心甘情願出場刑審的說辭。之所以等上兩天,是因為他自己的關系。因為有軍探從軍信道傳來訊息,說大周屯兵蜀界,偷走駱谷,包抄鳳州,逼近青雲寨,已經是對蜀國展開逐步吞噬的態勢。李弘冀接到這消息後很是訝異,因為之前他得到的訊息全是大周兵馬在南唐淮南一帶不停調動,從跡象上看應該是要向南唐動手才對。南唐提高過境和出境貨物稅率,導致大周糧鹽暴漲、物資奇缺。而南唐的淮南一帶是盛產糧鹽的區域,而且就連南唐自己國內,全部的用鹽也都是淮南一帶供給的。所以不管是於情於理、於需於求,大周都應該是兵進淮南才對。

“難道是自己之前已經看出些蹊蹺,然後南北守軍一起調整。既防大周突襲淮南,又防吳越策應攻襲景德鎮、饒州一線。大周覺得無處下口,所以轉而去攻打蜀國,以求能占地獲利緩解國內經濟頹勢?”李弘冀想到這裏心中是很有一些得意的。

“不對!自己和蜀皇孟昶是有盟約的,不要說大周已經出兵入了蜀境,就是之前稍有一些跡象,蜀皇也是會派人與我聯系的。聽說蜀國易貨之舉被大周利用,導致蜀國境內畜疫橫行,這其實已經是大周拉下臉皮了。怎麽這事情蜀皇也未曾有密信送來,自己反而是在戶部提醒牲畜防疫的來往公文上才知道的。能想到的解釋有兩個,要麽蜀國自己完全可以應付疫情和大周的攻擊,所以暫時還用不到自己這方面的相助,要麽就是蜀國看出大周此番用兵是佯攻,實際的意圖可能是要轉移南唐或北漢的提防心,然後突然對這兩國中的任何一國下手。而從情理和需求上看,攻打南唐的可能性會更大。”

想到這裏,李弘冀果斷寫公文到兵部,讓兵部發急令至各處大營,協同各州府守軍北防大周,東防吳越,西防楚地。其中大周是重點,水旱兩路所有兵馬都必須全部處於備戰狀態。吳越方面也不能掉以輕心,所以南邊的幾處大營可以立刻拔營按步驟逐漸朝饒州、信州、歙州移動。楚地方面的當地守軍必須嚴陣以待,雖不增兵,但防禦設施必須多備。一旦遭遇突襲,必須能堅守至援兵趕到。

安排好這些,李弘冀覺得還有個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將粘在手上的案子給趕緊了結了,這樣才能專心應付可能會發生的戰事。雖然之前他一直躊躇滿志要顯示一番自己除軍事才能以外的其他能力,讓父皇李璟更多地了解自己,但是遇到眼下這情況他卻不能不打退堂鼓。

李弘冀霸主之才,他其實早就意識到父皇李璟讓自己參與此案的審訊是另有深意的。而在他參與這個案子之後發生的一些變化,也在證明他的猜測是正確的。比如說本來他是可以直接發令到各大營和邊關守軍的,自從參與這個案子之後李璟借說審案繁雜,怕亂了頭緒錯了決策,讓他將所有軍令先寫成公文發至兵部,然後由兵部統一傳令,這樣也可多一道把關的。說實話,從規矩上來講,這樣做確實是更加合理嚴謹。但從權限上說,李弘冀的權力被弱化了。只是他不敢對此提出任何異議,更不敢輕易提請退出案審,怕引起父皇的誤會。

眼下這種局勢明擺在這裏了,自己必須趕緊從這案審中脫身而出。而他認為最為合適的脫身方法是將案子快速了結,這樣自己就能完全脫身而且不留任何後遺症。所以李弘冀決定去找李景遂,他知道能將案子快速了結的只有他。

李弘冀和李景遂的這次交談並不復雜,言語間也十分直接,一些原來都故意避諱的意思也都表露出來。只有針鋒相對、爾虞我詐的一套路數還和平常時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