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回未先生蔔居柳仙村 沈道姑募建藥王廟(第3/6頁)

可憐這兩個小孩,被打得昏死過去,哪有甚麽地方可供呢?眾強徒去後,未老先生看兩個孫子被打得體無完膚,一個打斷了一條胳膊,一個打斷了一條大腿。把個未老先生急得甚麽似的。鄉村中又請不著有本領的外科醫生,只得守著兩個受傷的孫子痛哭流涕。便有人獻計,教未老先生多寫幾張招請好外科醫生的招貼,到襄陽府張貼起來,治得好,謝多少錢。未老先生依計而行。

次日,果有一個白發毿毿③的老道姑,走到未家來,對未老先生說道:“貧道善能醫治一切跌打損傷,並能限日治好,與不曾受傷時一樣,毫無痕跡。治的時候,更一些兒不覺痛楚。不知老施主肯教貧道治麽?”未老先生急忙應道:“我正苦沒人能治,四處張貼招紙,延請醫生,那有不肯教師傅治的道理呢?”道姑點頭道:“但是治好了,將怎生謝貧道呢?”

未老先生道:“只要師傅能將兩個小孫完全治好,聽憑師傅要我怎生謝,我便怎生謝。凡是我力量做得到的,無不從命。”道姑道:“那就是了,且等貧道把兩位令孫治好了再說。”

這道姑隨即動手,將兩個小孩的傷處敷藥包紮。手術真妙,不須幾日工夫,果然兩小孩的傷處都好了。

未老先生便問道姑要怎生相謝?道姑指著對面種桃樹的山丘問道:“那山是老施主的產業麽?”未老先生點頭應是。道姑道:“貧道只要在那桃林裏面化一塊方丈大的地基,再由貧道募化十方,募些錢來,建一個藥王廟。不知老施主肯將那山裏的地基,施舍給貧道也不?”未老先生笑道:“師傅也太客氣了。休說師傅於小孫有再造之恩,便是尋常方外人,要向我化一塊地基建築廟宇,這是一件有德事,我也沒有不肯的道理。師傅也不須再去十方募化錢文,只看師傅的意思,藥王廟將怎生建法,應建多大的規模,盡可畫出一個圖形來交給我辦便了。師傅就請住在寒舍,指示一切。”道姑聽了,也不客氣,欣然說道:“貧道終是向人募化。老施主能獨力做此功德,豈不更好?至於廟宇的規模,不妨極小。貧道久已將圖形畫好,帶在身邊。”說著,從身上取出一卷紙,展開遞給未老先生道:“依這圖形建造,工料盡可簡省。貧道但求能避風雨,不求能壯觀瞻,可以支持三十年便夠了。在這藥王廟未造成以前,貧道仍得去各勝地雲遊,遊罷歸來,便不再出去了。”未老先生看那田形,連神殿只有五間房屋,和尋常極小的廟宇一樣。當時陪同道姑到對山桃林裏,擇了一方地基,由道姑指定了方向。道姑合掌向未老先生道:“廟宇地基,都是由老施主舍的,貧道只坐享其成。此時貧道尚須往別處去,俟④廟宇落成後再來。”

未老先生在柳仙村住了好幾年,平日素不見他與方外人接近。大約他的性質,是一個不歡喜方外人的。這回因道姑治好了他兩個重傷待死的孫子,所以不能不建造一所廟宇酬報道姑。然在未老先生心裏,只要施舍一方地基,依照圖形,建造了一所廟宇,自問便算對得起道姑了。至於這道姑究竟是從哪裏來的,定要在桃林裏面建造這小小的一座廟宇做甚麽,何以建造的,偏是不多有的藥王廟?未老先生都不曾向道姑顧問。並且連那道姑姓甚麽,叫甚麽名字,也便不曾向道姑請教一聲。道姑作辭要去,就由他去了。

那道姑去了之後,未老先生即派人采辦磚瓦木料,招請土木工人,開始建造起來。五間房屋的工程不大,有錢人辦事更分外的容易。只兩三個月的工夫,一所小結構的藥王廟,便已依照道姑所畫的圖樣,建築成功了。未老先生的心裏,以為道姑臨去時說俟廟宇落成後再來,此時廟宇已經造成,道姑不久必然會來的。誰知落成後,又過了幾月,並不見那道姑到來。當道姑來柳仙村治病的時候,未老先生既不曾盤問道姑的來歷和姓名,也無從向人打聽道姑的下落。只得將一所新建的藥王廟,封鎖起來,等道姑來了再開。光陰易過,藥王廟落成,轉瞬經年了。

距離柳仙村三十多裏遠近地方,有一個土霸,姓曹,名上達,是戶部侍郎曹迪的兒子。

曹家幾代都是顯宦,聚斂盤剝到曹上達手裏,已有數十萬的財產。民國時代的顯宦,動輒是數百萬數千萬,若只有數十萬的財產,要算是兩袖清風,誰也不放在眼裏。然在前清時代,富至數十萬,在社會上一般人的眼光看了,確是了不得的巨富。

曹上達既有這們富足的產業,他家幾代顯宦,門生故吏又布滿朝野,因此在襄陽府的勢力,尋常沒人能趕得他上。凡是到襄陽一府來上任的官兒,沒一個不先來巴結曹上達的。只要觸怒了曹上達,無論這人如何振作精神做官,也決做不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