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二○○八年,福建寧德上金貝發現了一座古墓,由於其格局特殊,座基采明十三陵中明長陵(明成祖永樂帝陵)的相同座向,雕飾多仿明皇陵規格,因此有學者及文史工作者認為,此古墓是建文皇帝的陵墓。

該古墓無碑文,墓前有舍利塔一尊,塔上刻有“禦賜金襴佛日圓明大師第三代滄海珠禪師之塔”二十個字。如果照文史工作者的解讀,“佛日圓明大師”是指明太祖朱元璋,“第三代”是皇孫,“珠禪師”是朱姓禪師的諧音,那麽這個塔文應該是指:墓中的主人乃是有明太祖禦賜金龍袈裟的皇孫,法名叫“滄海”的朱姓禪師。而建文帝削發為僧最終的法名,就是滄海法師。

二○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浙江浦江縣鄭宅鎮鄭義門村舉行盛大的祭典,迎接失蹤了六百年的族人鄭洽及其後裔認祖歸宗。鄭洽是鄭義門第八代世孫,一四○二年“靖難之變”後就失去蹤跡;而在福建寧德“鄭岐村”的祖宗鄭岐,卻經學者考證,認定就是建文朝中的翰林侍詔鄭洽。

鄭洽失蹤後的數百年間,“鄭義門”二十六族祭祖時只敲二十五響,外加半聲輕響,因為鄭洽這一支家人從缺;二○一○年這一次祭祖大典中,鄭義門村的祠堂終於敲滿了二十六響,宏亮的鐘聲彌補了“鄭義門”六百年的遺憾。

浙江浦江“鄭義門”有明太祖朱元璋頒賜“江南第一家”之匾,以表揚鄭氏家族“九世同居”的忠孝仁義。相傳靖難之變後,建文帝曾潛藏於此,現仍有“大明建文老佛神位”、“老佛爺”神像等遺跡,並有一口“建文井”,相傳是建文逃亡躲藏追兵時藏身的枯井。有趣的是,鄭氏村人至今仍保有“一步一磕頭”的舞龍燈風俗。

而福建寧德“鄭岐村”就坐落於支提山華嚴寺的附近。全村的建築風格與閩東迥異,村中供奉“老佛爺”,與浦江“鄭義門”如出一轍;其古宅木柱上刻有對聯,語句多似出自浦江鄭義門《鄭氏規範》之家訓,亦有“九世同居孝義家”之嘉言;村前的“鄭宅井”似與鄭義門“建文井”一脈相傳;鄭岐村的鄭氏族譜取名為《白麟譜》,是不是鄭岐(即鄭洽)心懷故鄉鄭義門的“白麟溪”?(見彩圖頁《鄭岐村─建文從臣鄭洽隱居地》)

附近的支提華嚴寺與明永樂五年發生的三件事有關:其一,寺中有永樂五年明成祖朱棣親書“華藏寺”匾額;其二,欽差太監周覺成送匾來後,就留在支提寺監修寺中的大雄寶殿;其三,寺中藏有明代木刻“支提寺全圖”,此木刻在文革期間被當作豬圈板使用,以致多所損壞,現今拓片中仍可見“仁孝皇太後體坤德以資化恩隆三寶”、“聖像鑄千尊”、“鄭和”等字樣,被認為是明成祖永樂五年徐皇後鑄千尊菩薩命鄭和運送到支提寺的證據。那一千尊鐵鑄的天冠菩薩,至今仍有九百四十七尊存於支提寺內。

寧德支提寺中珍藏著另一件明代的寶物,便是一件雲錦袈裟。這件珍貴的雲錦袈裟的正上方及中央,分別有九條及五條“五爪”金龍,被認為暗藏“九五之尊”的意涵,據說明朝時只有皇帝、皇後才能用“五爪”龍飾。《支提寺圖志》記載此一袈裟為明萬歷帝所賜,但是當代專家學者考證,認為此雲錦大量用金、緙絲技術和本色暗花之色彩,是明初南京雲錦技術的特征。

那麽,它究竟是明初洪武年間或是明晚期萬歷年間的產品呢?也就是說,這件雲錦袈裟究竟是不是朱元璋遺留給建文的那件袈裟呢?本書的〈尾聲〉提供了一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