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靖難之役(第2/20頁)

到了五月,燕王朱棣果然派他三個兒子到南京,代父祭拜太祖忌辰大典。這個舉動充分展現朱棣願意送三個人質到南京,以取得建文帝的信任。

齊泰主張扣押三人,建文詢問徐輝祖的意見。齊泰原以為徐輝祖定會建議放走這三個外甥,但結果大出齊泰意料,徐輝祖竟然強力贊成扣留燕王的三個寶貝兒子做為人質。其實徐輝祖根據他所得到的消息判斷,燕王朱棣確實已在備戰。先前自己一直站在希望盡量和平相處,不要激怒燕王的立場來建言,此時覺得朱棣和朝廷反目已成不可避免之勢,便反而要靠扣留他三子為人質,來阻止朱棣輕舉妄動。

黃子澄卻極力贊成放回三子。他的理由是:削藩雖勢在必行,此時不宜打草驚蛇,可以一面放人,一面趁燕京方面松懈之際發起突襲。

方孝孺最後發表意見,他是贊成放人的,但理由卻是:燕王將三個兒子送來京師,是何等光明磊落的做法,建文以堂堂皇帝之尊卻要扣為人質,有失王者之風。

建文又問了徐增壽的意見,徐增壽的意見與老哥輝祖正好相反,主張放人。

最後,建文決定放了朱棣的三個兒子。

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三兄弟才回到燕京,燕王暫棄裝瘋之態,一掃病容。就在大開慶宴的時候,傳來雲南的岷王朱楩也被廢為庶人的消息,朱棣原本開懷大笑的臉色陡轉陰霾,當夜便召道衍和尚和親信將領在府中商討策略及步驟,直到天亮方休。時為建文元年六月二十一。

此時,南京朝廷收到埋伏在燕王府中的細作長史葛誠的密函,告知朱棣的瘋病全是偽裝,其實備戰已達一觸即發的地步。建文聞報,對放回朱棣三子感到後悔,因而覺得十分懊惱。

齊泰密奏:“上月放回燕王三子之事,固是皇上一心之仁,然一些大臣迂腐之言也足誤事。為今之計,只有請皇上以密詔令北平布政使張昺和都指揮使謝貴逮捕燕王府官員,令都指揮使張信專責逮捕朱棣本人。這份密詔咱們用一般公文的速度送燕京,雖然慢幾天到,卻不會引起朱棣懷疑。”

建文想了許久,終於點了點頭道:“依卿之計行事,唯不得傷及燕王性命。”齊泰感嘆道:“真仁君也。”

密詔夾在一般公文中,以每日三百裏的速度送到燕京。張昺、張信及謝貴收到手,展封一讀,全都大驚失色,連夜聚在張昺布政使府第密商行動。時為建文元年六月二十八。

是夜,張昺的府中燭火通明,三人一夜未眠,但是對如何下手各持己見。布政使張昺主張由謝貴發兵,自己持密詔包圍燕王府,把府中有關的官員一一逮捕到案,這期間如果燕王的親兵敢動手,就由張信從府外率領他的部隊開入鎮壓,兩軍會合後,再入府逮捕燕王本人。

張信認為此舉不可行,他顯示南京給他的密詔,明白命令不得傷及燕王性命。如依此計而行,即使擒住燕王,北平城防部隊仍有主力在朱棣的心腹將領節制之下,到時候必將開入救駕。敵眾我寡,如果燕王恃強不肯屈服,又不能傷他性命,己方未必能敵得住燕軍的反撲。

張昺問道:“那麽依張信兄之見,應該如何行動較為妥當?”張信一時卻也答不出來。

三人圍著一張燕京城的輿圖商議,城防的布置大致沿襲元朝大都的規格,燕王府大致就是元朝的皇城。城內燕王的親軍雖然為數不多,但九門城內外的城防軍有上萬之眾,若是全面反撲,謝貴和張信所掌握的兵力確實不足。

張信身負擒拿燕王本人的責任,他想了一會兒道:“咱們要著人盡速通知城外屯兵的宋忠,他的三萬大軍悄悄啟動,若有數千精銳潛近至燕京城外半日程內,屆時吾等發動包圍燕王府,而九門城防將不敢妄動,當有勝算。”

謝貴認為此事極機密,宜速不宜遲,何況宋忠先頭部隊一有動作,極易打草驚蛇,燕王若將外戍長城的大軍調回燕京,宋忠的三萬兵力將面臨兩倍以上的燕軍包圍,事不可為矣。他建議道:“看朝廷密詔的意思,乃是要咱們接詔後立即起事,實不宜再拖。不如便依張昺兄之計,就在一兩天內發動逮捕行動,打他個措手不及。”

豈料張昺的想法又變了,顯然他受到張信一番話的影響,覺得此刻貿然舉事風險過大,便道:“咱們把兩策折中一下;一面遣密使急送一封咱的親函給宋忠,另一面咱們這邊暗中布置兵力,九門城防中凡忠於我方的軍官皆以密令通知,無論任何動靜皆要固守城防,不可調動軍隊,如有強要調動兵力者,一律格殺之。”

謝貴默算了一下道:“如此宋忠那邊接到密函,調動三萬部隊,數千精銳晝伏夜行潛近至燕京城外,約需四五天工夫。”張信也估算了一下,點頭道:“不錯,最快也要四天。”張昺道:“既然如此,咱們分頭辦事,今日是六月二十九淩晨,就定七月初四酉時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