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傅帥班師(第5/8頁)

朱元璋點了點頭,道:“還有其他的嗎?”

毛驤繼續報告:“今日傅、藍二位將軍謁聖請旨後,下午連袂到了魏國公府,去探望徐丞相的病情……”

朱元璋嗯了一聲,毛驤小心翼翼地續道:“當時太子也在場。”

他擡眼飛快地看了一眼皇帝的臉色,放低聲音:“後來燕王及王妃也到了。”

朱元璋聽到太子和燕王都出現在魏國公府,他的反應倒是未如毛驤所料,只是淡然地微微一笑,沒有任何進一步的追問。他心中忖道:“徐達身兼太子太傅,平日對太子頗多教導,標兒去探望一下也是應該。棣兒的王妃千裏迢迢來京,當然急著探望得病的老父,倒是棣兒鬧著要一同前來,絕不會只是為了要探望徐達。明日他要見朕,只怕還是和北方軍情有關。”

他點點頭,問毛驤:“就這樣?還有沒有要報的?”

毛驤原以為最後有關太子和燕王的消息一定會引起皇帝的興趣,沒想到皇帝全無反應,回道:“臣稟報完畢,沒有了。”心中竟是有些失落。

朱元璋卻主動問道:“有關‘明教’那件事的善後,辦得如何了?”

原來“明教”又稱“摩尼教”,源自古波斯祆教,崇尚光明,唐朝時傳入中土,回紇曾奉為國教。後來摩尼教遭禁,轉入地下,與其他中土宗教結合,歷代不絕,常成為基層人民起義造反的組織。

元末各地方軍紛紛起義,明教扮演重要角色,朱元璋少年時在皇覺寺出家,爾後投入起義行列,他最初加入郭子興的紅巾軍,稍後尊奉韓山童,都與明教有很深的關系,他本人也曾加入過明教。元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稱帝,國號“大明”,就有源自“明教”的說法。

明教雖與朱元璋的起義軍並肩作戰,立下功勞,但教中首領多為武林高手,對推翻元朝義無反顧,對治國大業卻無心參與,然而朱元璋深知明教的高人武功深不可測,對這些身懷絕技的昔日戰友總是又疑又懼,始終不能放心。

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得知明教教主、護法、天王、軍師、散人等首腦人物將聚於湖北神農架頂崖的明教聖地,舉行五年一次的光明大祭典,於是傳話,將派信國公湯和及鄂國公常茂奉禦賜寶物前往祝賀,以示不忘布衣時的老戰友。

湯和是朱元璋的少年好友,朱元璋加入郭子興紅巾軍乃是湯和所引薦,常茂為常遇春之子,兩人多年來與明教中的重要人物交往熟識,在抗元戰場上更是互相支援,有深厚的交情。明教諸首領聽聞這兩人要上神農架,自然極表歡迎。

只是沒有人料到,朱元璋藉這兩人之手送上了致命的“禦賜寶物”,毒殺了昔日的親密戰友。

這時朱元璋突然問到“明教那件事”,毛驤肅然回道:“二月中,臣等親隨信國公、鄂國公,護送禦賜金牌及五十年窖藏名酒,上神農架明教聖地。以信國公與皇上之淵源,代表皇上賜封賜賞,加以常遇春當年對明教之恩義,明教諸首領自然感恩而無疑慮,會後痛飲‘名酒’,甚是歡喜,順利將在場諸高手一網打盡。僅有軍師方冀一人,因赴西疆辦事不及趕回赴會,竟得逃脫一死,臣已派人嚴查此人下落……”

朱元璋雙目一張,打斷毛驤的話:“這些事湯和、常茂都已報告過了,朕是問你‘善後’之事辦得如何?”

毛驤回道:“方冀的下落尚未查得,料想明教與波斯國淵源深厚,此人有可能逃亡到回疆去躲避偵查,臣已暗令全國錦衣衛密查中。”

朱元璋沉思了一會,忽然問道:“朕賜的十枚金牌呢?”

毛驤一怔,答道:“湯將軍說君無戲言,既然是禦賜的,當然屬於受賜之人,因此九枚金牌皆隨明教各首領埋葬了,只有賜給軍師的一枚帶了回來,現存錦衣衛……”

朱元璋點點頭道:“湯和處置得宜,禦賜的金牌當然要接,禦賜的美酒當然要飲。剩下的一枚金牌,等你們找到方冀再賜給他吧。”

毛驤恭聲稱是,心中卻是暗生寒意,因為他立時想到那枚金牌的正面是兩條蟠龍,反面則鑄著兩個字:“免死”。

燕王朱棣南下進京,向朱元璋詳細報告了北方的軍情,許多機密訊息即使用密件傳遞亦不放心,能夠面對面向皇上報告,是最佳的機會。

朱元璋對這個不愛讀書、只愛帶兵打仗的四子相當锺愛,朱棣的個性與作風都有自己的影子,他把朱棣封在“燕”,主要是希望朱棣能挑起北方疆域守護之功,甚至開疆辟土的重責大任。

在朱元璋的心目中,他很了解從馬上得來的天下,不能再只靠橫刀躍馬來治理,所以他很早就選擇了聰明仁慈、飽讀詩書的長子朱標為皇太子。洪武十年,朱標二十三歲,朱元璋就把許多國事交給朱標處理,讓他熟悉政務。但是文治之外,武功也極重要。元朝皇帝被趕出大都後,殘余武力仍然相當龐大,這些征伐工作除了交給開國大將外,他也積極培養親王的作戰力量,其中主力就落在以燕王和寧王為首的封北諸王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