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二 上官重出,王道再現

徐富昌

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兼文學院副院長

封筆近半世紀的上官鼎,近日以新作《王道劍》一書,重出江湖。對沉寂已久的武俠文學界重注新血,實乃武林之福也。

上官鼎出道甚早,高中、大學時期,七年之間,以半職業武俠作家之姿,撰寫多部武俠作品,廣受好評。因其早慧,兼具國學素養,早年作品文氣斐然,格高意遠。或寫手足之情、朋友之義;或寫恩怨糾纏、鬥智鬥力;或寫豪情壯志、悲劇俠情。敘事大多繁而不紊,情節曲折,跌宕起伏,環環相扣。筆下人物,亦皆有血有肉,豐滿深刻。大抵說來,其早年作品之結構、布局,乃至敘事手法,大多精采紛陳,深獲好評。

上官鼎此次以《王道劍》重出,人生閱歷更加豐富,文筆更見老辣,頗有金梁之風。其述江山廟堂,似班馬文章;談佛理之悟,如渡河香象;至於談俠義與武功,更是鋒發韻流,深具巧思。全書以明朝“靖難之役”為歷史梗概,透過考古與傳說,改造一些歷史人物,也創造一群新的武俠類型人物。把真實的歷史人物,如朱元璋、傅友德、朱允炆、鄭洽、方孝孺、朱棣、道衍、胡濙等,與虛構的傳奇人物,如傅翔、鄭蕓、方冀、完顏道長、明教人物、少林寺僧、丐幫幫眾、天竺三尊等,全都放在作者創造的假定藝術情境之中,把歷史人物及其故事當成了武俠傳奇故事的重要元素,可謂融歷史與傳奇於一爐。

武俠小說講武功、言俠義,多為江湖、武林中事,自以想像和傳奇為主。《王道劍》則在保持武俠小說的基本特性外,兼講歷史與文化。書中透過歷史懸案,彰顯人性情操;透過儒家之道與王道之劍,描述豪俠傳奇。可謂既紀實,又演史。在歷史與傳奇之間,虛實相生,真假參半,頗有似實而虛,似虛而實的藝術效果。這類手法,梁羽生、金庸等武俠大家,固已用之,上官鼎新作,運用亦頗自如。看他寫史、寫俠,亦寫儒;寫政爭、寫人性,亦寫情操。於史,則考證精詳,展示歷史的真實和人性的真實;寫俠,則剛腸俠骨,躍然紙上;寫儒,則風骨獨標,正氣凜然。筆底生花,頗有語盡而意不盡,意盡而情不盡之妙。

綜觀本書,舉凡滅門(村)、仇殺、流亡、拜師、練武、復出、遇挫、受傷、療傷、得寶(秘笈)、武林盟主、大功告成(王道無敵)等武俠小說敘事的核心場面,都可得見,寫來卻不落俗套。至於墜崖不死、武林奇人、異國僧人(邊疆惡僧類)、大夫醫藥等帶有敘事功能的情節模式,更是所在多有。上官鼎作品中,喜寫聰慧明達,有少壯之氣的武林奇葩。《王道劍》承繼此一理念,寫男女主角傅翔、鄭蕓,亦皆聰慧穎悟,深有此風。藝術貴在獨創,《王道劍》跳出傳統格局,於佛、道之外,另以儒家王道談武林事,更以“王道劍法”強調王霸之別及“超越勝負”的武俠價值觀,別出機杼,令人激賞。

總之,《王道劍》既有簡練的文筆,巧妙的構思,清晰的敘事和嚴謹的歷史態度,更有作者掩飾不住的熱情。此一力作,比之金、梁、古諸人,實不遑多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