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寶藏迷蹤(第2/6頁)

梅玉知道這必然是指起出藏寶的行動,想想倒也是對的,財帛動人心,到時候很難說誰是可信的了,惟一靠得住的,大概只有姚秀姑和李珠了。

過了兩天,永樂帝的旨意下來了,首先是把李景隆判了個斬立決,家人流配。其次是宣布谷王朱穗暴疾身故,王爵由世子承襲,其所兼一切職務均予解除。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所謂暴疾身故是怎麽一回事,假如真正是得了暴病,該由家人報到朝廷,由皇帝指定了治喪大臣,公開發喪,這才是親王的喪禮,只有出了事的親王才草草由朝廷發布一聲就罷!

李景隆的職務沒補人,密探部門,由錦衣衛指揮使鄭文龍兼了,監督一職也由鄭和兼了。

明顯的,他們手中的密探勢力已經全歸到鄭和手中了。不過梅玉的西洋都護一職也發表了,梅玉的汝南侯晉二等汝國公,由內廷總監鄭和率軍護送,前往緬甸仰光,建府履任……

這道旨意公布之日,引起的震驚是可以想見的,尤其是谷王和李景隆雙雙敗事的廷旨見於同一天。

誰都知道谷王和李景隆一直不放過梅玉,前兩年那兩人的手下一直都在追捕梅玉,現在居然一個晉登公爵,而一位親王及一位禦前大臣居然倒了下來,這是誰都無法想像的。

那些先前疏遠了梅家的人,又開始登門了,恭賀晉登公爵,這是一個很好的理由。

但是梅玉卻一律來個閉門不理,他不是架子大,而是看不得這些小人的嘴臉。再者,他是沒有空,因為他要跟鄭和商量動身取寶藏的事。

永樂帝另有一道密諭給梅玉,責成他為全權特使,去挖取忽必烈寶藏,並且派鄭和為副手,率前征西大軍歸梅玉全權指揮。

原來那筆忽必烈寶藏居然是藏在馬六甲國的內陸,金馬嶺高原的大漠之下。

這個消息倒是確實的,昔年元世祖忽必烈大帝派遣大軍,西征蠻夷,大軍越過亞洲大陸直入歐洲,一直到達威尼斯,並在歐亞大陸上建了四大汗國,都由蒙古人統治著,他將歷次征戰所擄獲的珍寶聚集起來,準備送回來的,也是因為那筆珠寶太大了,他怕有人會在半途下手,所以改乘水路,在威尼斯準備了一條大海船,放回中原來。

這件事被拖了很久,一直到元順帝時,才付之成行,那時因為國內已有不穩之象,連年征伐,國庫空虛,才想到要用這筆錢,計劃是由威尼斯上船,直到天津衛,取道海河,可以一直送到大都附近才送京城。

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城,為了穩妥起見,元順帝雖然派了個蒙古將軍主其事,但還派了三個漢人高手隨行護衛。

結果因為當時的航海技術尚未十分成熟進步,他們的航道發生了錯誤,偏了一點,又因為遇上了颶風,使船只損壞,飄流到馬六甲的怡保港,那時怡保還住了一些荷蘭的海盜,他們要搶劫這條船,跟船上的元軍發生了戰鬥。

結果,元將和官兵都戰死了,海盜也被殺得一個不剩,只留下了那三個漢人高手。

他們役使當地的土人,把船上的藏珍擡著,埋藏進深山處的金馬嶺高原的大漢山下,把藏寶的地點繪制成圖,分成了三份,各人保管一份,然後翻山越嶺,取道暹羅、安南,由陸路回到中原。

他們每個人都只帶了一把珠寶,經過了一年多的跋涉,才回到中原,然後就分散了。

因為那時還是蒙古人入主中華,他們都改變了形象;易姓換名,變賣了身邊的珍寶,買了土地,安頓下來過日子了,一時他們不敢去動忽必烈藏珍的腦筋,因為那筆財富太大了,無端出現在任何地方,都將引起注意。

元順帝久等沒有下落,以為他們是沉海而死了,當然對這三個人的家鄉還是在密切的注意中,他們也不敢回家去。

這時,天下諸雄已紛起,揚竿抗元,這三個人也都分別地加入了抗元行列,他們十分熱心,最主要的是想借此快點趕走蒙古人,好去享受那筆藏珍。

他們三個人很有計劃,分別投入了三個較大的勢力。一個投靠了吳王張士誠,一個投了漢王陳友諒,另一個投了朱元璋,他們是想不管哪一個人成事,都有一個能取得相當的地位而完成取寶的行動。

結果是朱元璋吞並群雄而有了天下,立號大明,那個元代的護衛也因戰功彪炳,成為了將軍。

可是他太黑心了,居然想獨吞寶藏,在攻打張士誠和陳友諒時,他還得到其他二人之助,裏應外合,建立了大功,可是他居然把另外兩個同伴殺死了。

那兩個人已生有兒女,而且也知道藏珍的事,所以在洪武即位後,秘密攜了祖上所遺地圖,哭訴於太祖之前,太祖就把那個將軍也秘密地抓起來審問,才知道真有此事,也搜出了三分之一的秘圖,對照之下,才知道有忽必烈藏珍之事,這件事一直做得很秘密,沒什麽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