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這是我人生的第一部科幻長篇。

作為一個有著重度拖延症的作者,我在心底還是慶幸自己最終完成並出版了這部作品,雖然離動筆已過去了整整四年,中間經歷太多事:離職、生病、成為父親……

這部長篇緣起於發表在2012年《科幻世界》增刊的中篇《太陽知道答案》,那是一個情節相當粗糙的故事,但其中的核心創意,一種關於費米悖論的另類解釋,還是讓我頗為自得。再後來,這個並不讓自己滿意的作品竟意外收獲了一些讀者的喜愛,甚至出人意料地得了獎,於是我萌生了借用《太陽知道答案》的創意寫一個更為廣闊的故事的想法,那是一個在我心中飄蕩了很多年的故事,一個發生在並不遙遠的未來、物質已無限富足的社會的反烏托邦故事。

然而在寫作過程中,這樣一個單一的想法卻如投入荒原中的一粒種子,無意間蔓生出眾多枝葉,不覺間創生出好幾個其他主題的小故事,盡管這些小故事在自己看來都是推動主脈故事發展的支點,但這種構建長篇的寫法,是讓主線故事更為生動立體,還是更加支離破碎,我自己無從把握,效果還是交由讀者去評判吧。

在小說第一稿完成後的一天,我和一群朋友在成都九眼橋一家小酒吧聚會。席間,有一位初次見面的朋友閑談起他的人生經歷,自己如何從金融公司高管轉型為電影導演,他提到是一部電影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這一部電影叫作《肖申克的救贖》,當看到肖申克爬過了長長的下水道,滿身泥濘地鉆出地面,在滂沱大雨中張開雙臂時,他被深深觸動了。

“循規蹈矩的生活就像一座無形牢獄,你是否有信念與勇氣如肖申克那樣,去挖掘一條隧道,尋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當他說出上面那句話時,我看到一絲光亮閃爍在他眼中,這一刻,他身後的錦江燈火輝煌而迷離,忽然間,我想起了自己小說裏的那些故事,以及故事裏的那些主角,寧天穹、玻爾茲曼、建文帝、身陷北河二的宇航員、木衛二海底的鮫人……他們的人生軌跡無不是沖破了所在星球引力的桎梏,飛向了廣袤的太空深處。

“夢從海底跨枯桑,閱盡銀河風浪。”這或許也是這部小說的主題之一。

談一下《宇宙漣漪中的孩子》這個多少有些拗口的書名吧。我以前還寫過兩個中篇,《宇宙漣漪中的星球》與《宇宙漣漪中的魔法師》,分別關於引力波和暗能量。“宇宙漣漪”這個詞來源於大學時代閱讀過的一本科普著作,《宇宙之海的漣漪:引力波探測》。將浩渺宇宙中無處不在的引力波比喻為大海中盈盈蕩漾的漣漪,這樣的意象讓我沉迷不已。非常巧合的是,就在本書修改第二稿的時候,真實宇宙中縹緲的引力波終於被捕捉到了,各大媒體被引力波刷屏,我也沉浸在巨大的喜悅之中。這或許就是科幻的一種獨特魅力吧,不經意間總是能與一些激動人心的科技進程同行。

SklnΩ》是我心中這部小說的另一個書名。這個簡潔而神奇的方程式由玻爾茲曼(他同時也是小說中的一個人物)發現,定義了一個封閉系統的無序程度——熵。這個公式不僅可以計算出我們身處這個宇宙程序的最大運算速度、能容納的最大信息量,還能通過人類的壽命、大腦中神經腦回的數目,計算出一個人窮盡一生與外界作用出的最大熵。當然,這個數值是有限的,於是從一個人到一個文明,如何在一個有限的、熵增的世界且歌且行,如何巧妙地、逆熵地度過自己的生命周期,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深遠問題,本書只是對此進行了一些極其淺薄的思索。

本書的面世要感謝很多人。

首先感謝科幻世界雜志社,我仍然清晰地記得,1994年冬季在家鄉報刊亭與《科幻世界》的那一次不期而遇。從那以後,我沒有錯過任何一期《科幻世界》(包括《科幻世界·譯文版》),如今家裏的舊雜志堆起來已經超過了自己的身高。二十二年前那個被《科幻世界》開啟了一扇窗的少年,一定不會想到有一天自己能有幸成為這本雜志的作者,也不會想到有一天能由它出版自己的科幻長篇處女作。

還要感謝參與制作這部書的一些編輯,姚海軍、王維劍、拉茲,是他們的辛勤付出讓這部書得以面世。

另外,要感謝我的家人。感謝我的父母,他們的包容與支持,是我從中學開始的科幻創作生涯的最大支點;感謝我的妻子,她永遠是我小說的第一個讀者。

最後,感謝此書的所有讀者,非常有幸與你們同行了這樣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