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第二十一章 泰伯島(第2/5頁)

巴加內爾全然陶醉了,他的那些關於魯濱遜·克魯索的幻想又一股腦兒地冒了出來。“真是便宜了艾爾頓那個混蛋!”他興致勃勃地大聲嚷道,“這座小島簡直就是天堂啊!”

“的確!”哈利·格蘭特回答,“對於3個承蒙上帝垂憐的可憐的遇難者來說,這裏的確就是天堂,只可惜這個島不夠大,不夠肥沃,沒有河流,只有一條小溪,而且入海口沒有港灣,只是一個小缺口。”

“這島小一點有什麽關系呢,船長?”哥尼納凡問。

“要是一個大型島嶼,我就可以在這裏打造一個蘇格蘭殖民地。”

“啊!格蘭特船長,您一直沒有放棄您那個建立殖民區的念頭呀?正是因為您這個雄偉的理念,祖國人民非常牽掛著您呢!”

“是的,我一直都這樣想,爵士,上帝借您的手把我解救出來,就是要我完成這項大業的。我們那些古老的加勒多尼亞可憐的同胞,所有貧苦的人們,都應該有一個能讓他們逃避苦難的庇所。我親愛的蘇格蘭一定要在這片海洋找到她自己的、完全屬於她自己的地方,讓她享受她在歐洲所得不到的獨立和慰藉。”

“啊!您說的太對了,格蘭特船長,”海倫娜夫人說,“您的這項偉業,沒有崇高偉大的思想是構想不出來的。但是這個小島就……”

“這個島不合適,夫人,這裏到處都是石頭,最多只能供幾個人生存。而我們需要的是一大片廣袤無際的處女地,一片蘊藏著各種豐富的原始資源的地方。”

“好極了,船長,”哥尼納凡爵士充滿激情地說,“未來是屬於我們的,我們一起去尋找這樣的地方!”

於是,這兩個勇敢的蘇格蘭男人緊緊地握住對方的手,事情就算是這樣說定了。

然後,就在這座島上,這間屋子裏,大家都希望格蘭特船長講講不列顛尼亞號失事的經過及3名遇難者這兩年在島上的生活。哈利·格蘭特也很樂意滿足朋友們的願望,隨即,他就開講了。

“我的故事就是魯濱遜的全部故事,”他說道,“落到這個小島上,總算命大,但別無他途,只有靠上帝,靠自己。為了生存必須與大自然作鬥爭。”

“那是在1862年6月26日的夜裏,不列顛尼亞號在暴風雨中連續掙紮了6天,最後實在支撐不住了,被撞毀在瑪麗亞·特裏薩島的巖石上。當時怒浪排空,救生艇用不上,也不可能得到援救。除了鮑勃·裏爾斯和喬伊·貝爾外,其他船員都不幸全部遇難。我們仨人奮力往岸上爬,爬上來後,一浪過來,又被打進海裏,經過無數次的努力,終於爬到了岸上。

“到了島上才發現這是個荒島,整個島才2英裏寬,5英裏長。島上才30來棵樹,幾塊草地和一個清水泉源。好在泉水四季不涸。雖然,我們仨人孤苦伶仃地生活在這地球之隅,可我們並沒有絕望。我相信上帝,而且漸漸適應了這裏的艱苦環境。鮑勃和喬伊,這兩位勇敢的難友,他們一直積極地支持我,協助我,大家決心要像魯濱遜那樣在這荒島上生存下去。

“一開始,我們跟笛福筆下的魯濱遜·卡魯索一樣,從破船上收集了一些木板,將船上的那些工具、槍支彈藥以及一袋珍貴的種子都搬上島來。起初幾天確實夠苦的,但後來,我們開始打漁狩獵,基本能供給我們穩定的食物了。沒想到,島上野羊成群,沿岸海產豐富,我們的生活總算慢慢步入了正軌,真是天無絕人之路啊!

“我從沉船中撈出了測量工具,測出了我們所處的準確位置。結果發現此島並不在航線上,除非偶然,不然不會有船只來搭救我們的。造化弄人,我也看開了,只是一直掛念著我的一對寶貝兒女,我每天都為他們祈禱,雖然我從未奢望能夠再見到他們。

“不管怎樣,我們一直辛勤地勞作,不久,就開出了幾英畝地,種上了不列顛尼亞號帶的種子。馬鈴薯、菊苣、酸模和一些其他蔬菜都陸陸續續生長出來,滿足了我們的生活所需。我們捕捉了幾只野羊並將它們馴養起來,隨後便有了羊奶和奶油。我們在幹河溝裏還發現生長有大量納豆,納豆粉能做出營養比較豐富的面包,這樣糧食問題就解決了,不用再為吃的發愁了。

“再就是住的問題,我們用從破船上拆下來一些木板搭建了這間窩棚,棚頂蓋的是帆布,並且在上面抹了柏油,這樣就不會被雨水浸濕。吃住問題就這樣解決了。我們在這窩棚裏設想了許許多多的計劃,做過無數美夢,其中最美好的一個夢此時此刻已變成了現實。

“起初,我本想用破船的桅杆改造一只小船去海上闖一闖,看看有無逃出此島的可能,但離這裏最近的地方是土阿莫土群島,那裏也有1500海裏。一條小船靠人工哪能劃去這麽遠的航程呀!這絕對不可能。所以我放棄了這個計劃,只好聽天由命,等待上帝來搭救我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