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和平締造者(上)

與此同時,萬裏之外的華盛頓卻是一片歡騰。從五角大樓到白宮再到國會山,人人在談論著加拉帕戈斯群島海戰的輝煌勝利,個個都是喜笑顏開、眉飛色舞,興奮得好像中了彩票頭獎一般。

——真是不容易啊!自從三戰爆發以來,全球各條戰線上的美軍可謂是一個噩耗接著下一個噩耗,都已經數不清打過多少次敗仗,玩過多少回“敵前轉進”了!卻基本沒有傳來過哪怕一封捷報!上百萬前線部隊從歐洲轉進到北非,從北非轉進到西亞,再從西亞轉進到東非,然後在非洲都站不住腳,只能夾著尾巴灰溜溜地撤回新大陸。軍隊、地盤和盟友都是越打越少,士氣也是越打越低落……就在這一片萬馬齊喑的氛圍之中,突然有了一抹能夠使人精神一振的勝利曙光,在加拉帕戈斯群島出現,怎能不讓人感到欣喜若狂呢?

尤其是自從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給美國海軍帶來了無數噩夢,卻怎麽也無法擊沉的日本大和級戰列艦,這次居然在加拉帕戈斯群島被一口氣擊沉三艘,重創一艘,實現了零的突破,實在是令人歡欣鼓舞!

但是,在舉杯歡慶加拉帕戈斯群島海戰的輝煌勝利之時,杜魯門也不得不為巴拿馬運河的被毀而頭疼——作為溝通兩大洋的關鍵性通道,巴拿馬運河對美國的戰略意義毋庸置疑。尤其是在阿根廷和智利同時跳反,麥哲倫海峽和德雷克海峽航線均已被切斷的情況下,這條運河已經是美國在兩洋之間調度艦艇的唯一通道。

然而,這條唯一的海上通道,眼下已經被蘇聯人的原子彈給炸毀了,美國海軍從此被分隔於兩大洋,再也無法靈活調度。而若是想要修復巴拿馬運河,卻是令人絕望的艱難。

——跟兩端直接入海,輪船可以自行走完全程的“古典版”蘇伊士運河不同,巴拿馬運河是一條需要用船閘來連接的“階梯式”運河,不同的河段和兩端海面的高度都有差異,因此無法直接連通。

首先,巴拿馬運河的太平洋一側比大西洋一側的水位要高出大約半米。形成水位差的主要原因認為有兩個:一是改變海水密度的熱膨脹所產生的效果,以及鹽分濃度的不同;二是信風和海流對水位的幹擾。

在巴拿馬運河的太平洋一側,被稱為熱帶幅合區的對流層下層的濕潤大氣形成了一個東西向伸展的輻合帶。在這個區域內,雨量十分充沛。因此,巴拿馬運河太平洋一側的鹽分濃度就低於大西洋一側,海水密度變小,水位相對就會增高。然後,延伸向巴拿馬運河太平洋一側的熱帶輻合區經常刮南風(信風),這種信風對升高水位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由於要與信風的應力保持平衡,在洋面上就產生了水位的傾斜——設想若是用嘴把杯子裏的水往一個方向吹氣,是不是就能夠看到杯子裏的水變得不再水平?對吧?

這樣一來,巴拿馬運河太平洋一側的海平面,就被保持在一個高水位上。與此同時,在巴拿馬運河的大西洋一側,圭亞那海流沿著巴拿馬北側海域,流向墨西哥灣,即向西流動。伴隨這股海流產生的水位傾斜,使巴拿馬運河大西洋一側沿岸水域的水位降低,而離岸較遠的近海海域的水位升高。

其次,除了巴拿馬運河兩端的洋面高度不一樣之外,為了減少開鑿的工程量,巴拿馬運河大部分河段的水面並不是像蘇伊士運河那樣與海面齊平,而是比海面高出了足足二十六米。而為了讓高出海平面的河段灌滿水,還專門在查格雷斯河上修築了加通水壩,攔蓄形成了加通湖,作為巴拿馬運河的主要水源。

但即便如此,也僅僅是把運河在地圖上用水連接了起來,各個河段之間的高度差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為了調整水位差,讓船只得以通過運河,施工人員在巴拿馬運河上建造了六座船閘。從太平洋一側進口時,通過米臘弗洛雷斯雙閘階,經米臘弗洛雷斯湖和佩德羅米格爾單閘階,將船只由海平面提升二十六米,進入加通湖,另一端經過三級加通船閘將船降低,與大西洋海面齊平。

在巴拿馬運河上,每組水閘都是成對的,以便於讓船只可以雙向同時通過。每一座閘門有兩扇,寬二十米,厚兩米,固定在鉸鏈上。門的高度為14~25米不等;門扇由安裝在閘墻凹處的電動機驅動。門扇的開合則由坐落在成對船閘閘墻上的控制塔操控,閘室的充水和放水也由控制塔操控。閘室本身長度為三百米。

然而,這些船閘如今卻都被核爆的沖擊波給炸開了。依靠人工築壩蓄積起來的加通湖水,正在好像瀑布一般,嘩啦啦地朝著太平洋和大西洋兩個方向流淌,預計要不了多久,就會徹底流幹,露出湖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