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東亞戰雲起(下)

一九四六年一月初,沖繩縣,那霸港

當朝鮮半島上已是大雪紛飛、滴水成冰、嚴寒徹骨的時候,琉球群島上的沖繩縣卻依然溫暖如春。

碧藍的晴空之下,余波蕩漾的海面反射著太陽的金色光芒,就仿佛一塊無比巨大的藍寶石。

然而,咫尺之外的沖繩島上,卻是處處硝煙彌漫、殘破不堪,與這一派海天美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全島最大的城市那霸港,此時已經是遍地瓦礫。散落著無數彈坑的殘破街巷之間,東一堆西一堆的到處都是破爛的建築物廢墟,其中不少依舊還在冒煙。那些狼藉橫陳在街頭的屍體和彈殼,還有港口裏支離破碎的沉船,以及零星可見的,被燒焦的星條旗和太陽旗,都充分說明這裏剛剛經受過一番戰火的蹂躪。

直到此刻,在遠離港口的郊野之中,依然不時還能聽到零星的槍聲和慘叫。

——那是登陸的日本海軍陸戰隊,在繼續清剿逃亡在外的敵軍潰兵。

那些僥幸未死的沖繩島民,此時不是猶如行屍走肉一般,遊蕩在被燒成一片白地的家園之上,企圖設法從倒塌的廢墟和厚厚的灰燼之中翻出一些能用的東西。另一些暫時還有房屋可以容身的島民,則是用木條和家具堵死了門窗,同時透過狹窄的門縫,用復雜的眼神注視著碼頭上再一次被冉冉升起的旭日旗……

……

將時光回溯到三個月之前,當去年十月東京核爆、皇室滅族、帝國崩潰的消息陸續傳來之後,跟日本境內的其它府縣差不多,沖繩縣的人們也陷入了巨大的混亂與迷茫之中。接下來,當那個不知從哪兒冒出來的“日本國臨時政府”對外發布公告,宣稱要忍辱負重、停戰議和,為此不惜向美軍無條件投降的時候,絕大多數原本仿徨不安的沖繩縣民,幾乎是不假思索地熱烈響應了這一公告,完全沒有半點為天皇報仇的心思。

——跟日本列島本土的那些府縣不同,沖繩島和琉球群島之於日本帝國的關系,更類似於愛爾蘭之於不列顛。與其說是本土,倒不如說是吞並得比較早的殖民地。這個島嶼的原住民並不是大和民族的一份子,他們有著自己的語言和文明。在十三到十四世紀之間,沖繩出現了三個實行貴族分封制的原始部落國家:北山王國、中山王國和南山王國。接下來,正所謂茶杯裏也能起風暴,這三個迷你小國之間先後發生了一系列戰爭。最後,尚氏家族統治的中山王國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了琉球王國,其國祚前後綿延五百年之久。

不過,雖然牛皮哄哄地掛著個“王國”的名頭,但琉球畢竟是個孤懸滄海的小地方,土地貧瘠,人口也不多。想要衡量琉球這個古代國家的實力,用中國的例子恐怕不太好比較,換成日本的例子來說,戰國霸主織田信長起家的尾張國,石高(稻米年產量)是五十七萬石。而琉球王國的石高是多少呢?才十二萬石!

也就是說,所謂的琉球王國,僅僅相當於桶狹間戰役之時,尾張國大名織田信長的五分之一實力。這個國家基本上沒有任何值得一提的礦山,也沒有任何利潤豐厚的特產,連鐵器都要基本依靠進口。糧食也不夠吃,在番薯沒有傳入前,琉球平民一直都是以雜糧甚至是蘇鐵的果實磨粉充饑,被稱作“蘇鐵地獄”。

幸好,琉球王國的地理位置本身,就是一顆很值錢的籌碼。在大航海時代初期,琉球島曾經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遠東中轉貿易港。依靠在中國、朝鮮、日本、馬來亞和香料群島之間做多邊貿易的豐厚收入,這個小小的琉球王國,一度有過上百年富裕繁榮的黃金時代,各種高大的神寺、佛塔、石砌的龜甲墓紛紛樹起。

但是,這同樣也引發北方惡鄰的垂涎——十七世紀初,位於九州島最南端的薩摩藩發兵三千,渡海遠征琉球,僅僅死了幾個雜兵,就輕易征服了這個幾乎沒有常備軍的島嶼。

不過,琉球和薩摩畢竟相距遙遠,語言人種迥異,而且以薩摩藩的體量和底蘊,一時間也難以吞下這麽一個自成一體的島國。此外,如果保留琉球王國的殼子,薩摩藩的商人還可以借此繞過幕府的鎖國令和清朝的禁海令,打著“琉球貢使”的旗號繼續與中國通商,從而謀取暴利,彌補藩裏的財政赤字。

所以,之後的琉球王國雖然不得不向薩摩繳稅納貢,並且允許一支薩摩武士駐紮在國內,但基本還是保持著內政和文化上的獨立性,連語言也沒有被同化,其關系大概類似於後世的駐韓美軍與韓國政府。

隨著明治維新之後,真正實現了統一的日本政府,終於無法再容忍半獨立的琉球王國繼續存在,於一八七九年正式吞並琉球,把它變成了沖繩縣,並且對島民開始實施日本化教育……如此算來的話,日本帝國將沖繩納入版圖,也就是比侵吞台灣早了十多年而已,還不足以讓琉球王國的遺民把自己看作是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