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走進印度(二)

印度的首都德裏,實際上分為新德裏和舊德裏兩座城市,舊德裏是印度古都,早在公元前一千二百年,根據印度著名史詩《摩呵婆羅多》記載,就已經有古印度邦國曾在此建都。之後的德裏蘇丹國和莫臥兒王朝,也相繼建都於此。而現代印度的首都新德裏,則是一個在英國人撤離前設計施工的嶄新人工城市,在二十世紀初還是一片空曠的荒地,直到1911年才動工興建,著名的印度門,以及國會、總統府、中央政府大廈等整個印度中央政府機構,還有一系列接待外國遊客的五星級酒店,都坐落在這裏。新舊德裏兩座雙子城的中間,隔著一座德裏門,並以著名的拉姆利拉廣場為界,廣場以南為新德裏,廣場以北為舊德裏。

王秋他們下飛機的英迪拉·甘地國際機場,位於新德裏的更南方,原本是不需要經過德裏舊城,就能直接進入新德裏的市中心,但既然前面一大片街區被遊行示威的隊伍給堵了,就只好從舊德裏那邊繞路了。

於是,在使館衛生專員白泉頤的罵罵咧咧,以及王秋、李維和鞠川靜香三人的無奈翻白眼之中,半舊的馬自達小轎車艱難地在車流之中掉了個頭,慢慢離開堵得水泄不通的主幹道,開始往小路裏鉆,準備先開到郊外,再想辦法繞進市區……然後,王秋就看到了這座印度首都的更多雜亂景象。

之前從機場出來的一路上,雖然兩邊有點臟亂,流浪漢也多了些,但不管怎麽說都是一棟棟的現代化住宅。馬路是比較寬敞的四車道,道路的兩旁也都有路燈和綠化帶,軟件什麽的暫且不提,在硬件上好歹已經有了個現代化大都市的模樣(之後才知道,那一片已經算是新德裏的富人區和中產階級聚居區)。

可是,在靠近舊德裏那邊的城郊結合部,卻已經完全是類似於中國解放前民國老照片裏的景象了——馬路全是狹窄的兩車道甚至單行道,或者幹脆是土路,路邊則是二三層高的破舊建築,牛車、單車、電動車充斥在橫街窄巷裏,如同烏龜一樣緩慢的爬動,甚至還沒有旁邊人行道上的行人走路速度快。人潮車輛擁擠不堪,幾乎已達摩肩接踵的地步,道路兩旁隨處可見賣東西的小攤販,直接擋在別人店家門口做起生意。小販、人群、牛車、馬車、三輪車、腳踏車都在車陣中任意穿梭,完全無視交通規則。

各種吵鬧叫罵的聲音在車陣中此起彼落,空氣中洋溢著汽車廢氣、蔬菜、垃圾、動物、糞便等各種數不清的惡心怪味,就算是坐在空調車裏,也沒法把這些氣味給過濾幹凈。

對於中國的駕駛員來說,這地方的街頭真是能讓人分分鐘就崩潰的,到處都是滴滴滴的喇叭聲,比比誰最響,摩托車、自行車、三輪車、各種奇葩車、還有神牛們統統都擠在一塊,沒有紅綠燈,沒有交警城管,沒有交通規則,車子擦了碰了一律自行解決……都這樣了道路依然還能通行,簡直就是奇跡了。

好吧,在中國的很多城中村,由於沒規劃好的緣故,似乎也是差不多的模樣。不過,哪怕是再怎麽偏僻的鄉下地方,估計也不會有印度德裏這麽多各式各樣充滿中古風範的車輛,有些車子的款式看著似乎還是二戰前出廠的。更令人叫絕的是,印度人的汽車也跟火車一樣,車頂和車廂兩旁總是都掛滿了人,那種雜技般的天賦真是讓中國人嘆為觀止——王秋就親眼看到了一輛小皮卡載了三十個印度人在做蝸牛爬。

唉,這就是印度啊,強奸是文化,懶惰是傳統,摩托車疊羅漢是精神,隨地大小便是國粹……

而且,印度人的汽車除了總是會掛滿乘客、牛羊或者其他貨物,超載個五六倍之外,而且外觀也好像從拆車廠裏揀來的一般,經常是連個車門和發動機蓋都沒有,就破破爛爛地上街了。王秋還遇到過只有四個輪子加一個引擎,整個車殼連一片鐵皮、一塊玻璃都不剩,駕駛座是塑料板凳,油箱用裝了汽油的大號可樂瓶來代替的“超級簡裝版汽車”——真不曉得這車檢是怎麽過的……果然是印度人民歡樂多……

不過,真正讓人感到心驚肉跳的,還不是這些缺胳膊少腿的超載車輛,而是各種橫穿公路的動物。不僅僅是牛,各種動物都在其中自由穿梭,猴子、馬匹、山羊、母豬到處可見,狗兒在車輪下鉆動,母雞帶著小雞在大樹底下覓食,偶爾還有大群的烏鴉或者鴿子突然集體降落在路中間。甚至還有駱駝跟大象!

當然,數量最多、態度最囂張的自然還是牛,簡直就像個土流氓,常常大剌剌地躺在道路正中央,完全無視被它阻擋住的來往車輛,有時肚子餓了,甚至毫不客氣地走進店裏,直接就吃起準備販賣的水果蔬菜。萬一被店家的主人看到,他們也只敢拿拖把什麽的把牛趕出去,甚至都不敢打得太重,更別說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