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在上海有皇帝出沒!(下)(第2/3頁)

至於帶著永和帝一起來到上海的復社魁首張溥,雖然因為引領大清兵馬渡江“救援”南京的緣故,讓江南那些被殺慘了的縉紳士子們恨得咬牙切齒,甚至被認為是死有余辜。但此人畢竟聲望極大,人脈甚多,如今又有“迎回帝駕”的大功,再加上張溥的全家同樣慘遭清軍屠殺,可以說是遭了報應,所以大家最終還是看在眼下乃是用人之際的份上,勉強原諒了他的罪責,捏著鼻子給了他一個禮部尚書的官帽子。

——明末的江南士林,固然有著整天空談高調、厚顏無恥的一面,但同樣也有著另一套比較務實的潛規則。那就是,不管你是好人還是壞人,只要你是個“能人”,那麽就能夠在地方上享有相應的地位。

通過清軍的屠刀,東林黨內的嘴炮專家或者妄想狂已經被殺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這些家夥不論人品好壞,基本都還算是能做事也肯做事的。所以這個重新建立的永和朝廷,在效率方面倒是比原來強得多了。

隨著永和朝廷在上海的再次建立,尚未被清軍占領或屠戮的江南各縣縉紳官宦頓時有了主心骨,紛紛群起而響應。只過了短短半個月時間,這個草台班子似的朝廷,麾下的兵力就已經號稱十萬之眾。

不過,徐光啟和孫元化等人都很清楚,他們眼下的情況並沒有看上去這麽樂觀。首先,光是從這支軍隊如何從無到有的過程來看,就不難發現,這絕對是一幫再典型不過的烏合之眾——軍械簡陋,素質低劣,士兵和軍官都基本沒有作戰經驗;其次,上海的小朝廷對名下的絕大部分軍隊都沒有真正的約束力,因為他們其實都是各地縉紳招募的私兵,只是在抗清這杆大旗的號召下,松散地匯在一起。

總的來說,這些人之所以會投奔上海的小朝廷,大多數只是為了抱團求平安,少數是為了求取榮華富貴。所以盡管聚起來很快,但如果一旦出了什麽岔子,那麽一哄而散甚至倒戈叛亂也是易如反掌的事。要駕馭這樣一支亂七八糟的烏合之眾,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帶來的麻煩甚至不比對手少。

想要把他們改造成一支真正合格的軍隊,需要相當多的時間和努力,並且未必能夠成功。

所以,上海的永和帝小朝廷剛剛成立,就不得不濫施賞爵,封了一大堆的空頭官銜,用於安撫人心。

除此之外,雖然打著抗清義兵的旗號,但這些烏合之眾從來都不是一支仁義之師。在沒有一個穩定的後方提供給養的情況下,他們不打家劫舍就根本無法活下去。而且花了大價錢辦團練鄉勇的地方縉紳們,肯定也希望通過劫掠民間的辦法,把自己投入軍備的本錢都給賺回來——於是,傳說中殘暴無比的清軍尚未殺到,各路倉促拉起來的明軍,就已經把所在各地鬧得烏煙瘴氣,給江南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更要命的是,除了上述這些麻煩之外,徐光啟還發現他必須面對一個更可怕的難題:饑荒!

——隨著大清八旗在江南各府跑馬圈地工作的陸續展開,以及對蘇州等地慘無人道的血腥屠殺,江南西部各府縣的百姓都成了驚弓之鳥,紛紛拖兒帶女、扶老挈幼地往唯一還算完好的松江府湧進來,一時間居然導致松江府的總人口急劇膨脹到了三百萬以上!

這實在是一個相當可怕的數字,雖然松江府和後世人口千萬的魔都上海坐落在同一位置,但明末的松江府可沒辦法解決那麽多人口的衣食住行。甚至光是糧食一項就存在極大的缺口——盡管長江三角洲乃是極為肥沃的魚米之鄉,可作為明末資本主義萌芽的誕生地,以棉紡織業而聞名的松江府,原本就已經高度城市化,需要從外地大量輸入糧食才能維持。如今因為戰亂導致糧食進口渠道中斷,本來就已經是坐吃山空,如今因為這場難民潮,又進一步湧進來那麽多張吃飯的嘴,登時更是雪上加霜!

按照最悲觀的預計,因為松江府存糧在一個月內就將全部告罄的緣故,很可能清軍還沒有從西邊打過來,一場由饑荒導致的全面民變和軍隊內訌,就能讓這個弱不禁風的小朝廷毀於一旦!

雖然眼下整個松江府的文武官宦、縉紳大戶,都很清楚時局危急,每個人都必須有力出力,有錢出錢,否則若是讓清兵打進了松江府,或者爆發了饑民造反,那麽他們每個人都沒有好果子吃,所以極為難得地實現了團結一致。可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即使他們願意打開倉庫,糧食的數量依然遠遠不夠。

畢竟,眼下這個永和朝廷的版圖,比去年還要小得多。即使拿著再多的銀子,也沒地方去買東西吃。

在這種情況下,原本一直頗受白眼的張溥,便又一次站了出來,拋出了他的“聯髡禦虜”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