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大清帝國的曇花一現(中)

崇禎六年九月十八日傍晚,剛插上大清旗幟不足一年的北京城,再一次響起了震天的喊殺聲。

——打著“援救遼東”的旗號,聲稱要趕往山海關布防的三萬關寧軍,在路過京畿之時突然發動兵變,對北京城發起突襲。而京中預先安排的內應也打開了城門,讓關寧軍一路殺進了北京城的各條胡同裏。隨即城內駐紮的漢軍,也相繼潰散或倒戈,跟隨關寧軍對盤踞內城的滿洲八旗發動猛攻!

一時間,北京城內仿佛亂成了一鍋沸水,街巷間燃起了成千上萬的火把,將整個城市照得一片通明,各種口音的士兵發出殺氣騰騰的呐喊,城內數十萬百姓的哭喊聲震天,而北京城頭原本對外瞄準的大炮,此刻居然全部掉轉了方向,一發一發地朝著內城猛烈轟擊,將那些精美奢華的宅邸,全都砸得磚石迸飛。

在這一片硝煙彌漫、刀光劍影之中,大清帝國對北京城不足一年的短暫統治,終於宣告結束。

雖然自從入主北京以來,清廷一直都在提防漢人勢力坐大。無奈女真八旗的人口有限,政治頭腦和文化水平則更是悲劇,如果不依賴明朝留下來的官僚系統,就根本無法統治這片廣袤的江山。尤其是在皇太極禦駕南征之後,就連北京城的一部分日常防務、治安巡邏,也不得不交給投誠的漢軍來負責。

如果是在大清帝國節節勝利、凱歌高奏的情況下,這些漢奸部隊的忠心,應該還是很有保證的。但是,當遼東全境瞬間失陷,血淋淋地撕掉了女真八旗那層光鮮的外衣之後,除了少數鐵杆漢奸之外,恐怕任誰也都會覺得這些成了喪家之犬的遼東蠻族,在中原的下場多半是兔子尾巴長不了。

於是,隨著關寧軍的再一次倒戈叛亂,整個北京城內的文武漢官全都不肯為大清王朝陪葬,不是躲在家裏袖手旁觀,就是一塊兒加入進去反攻倒算,準備趁著大清帝國的覆滅再撈上一筆好處。

大約三千名奉命留守北京的八旗兵,倒是進行了殊死的抵抗,但由於事發倉促,只能各自為戰,而且各處城門從一開始就已經失守,滿洲八旗一向引以為傲的騎射之術,在極度混亂的夜間巷戰之中也發揮不出任何優勢。所以,無論他們再怎麽舍生忘死帝拼命搏鬥,也還是被蜂擁而來的關寧軍殺得步步後退。

於是,在一番絕望的抵抗之後,北京的內城也宣告失陷,城內的六萬多名八旗眷屬,只得倉皇退入紫禁城皇宮。盡管這些人多為老弱婦孺,但在如今等絕境之下,依然表現出了非同尋常的勇氣,哪怕是小孩和老人,也拿起了棍棒刀槍,哲哲皇後和大玉兒皇妃更是親自披上了鎧甲,號召眾人廝殺到最後一刻!

不過,作為歷史上著名的變色龍和墻頭草,吳襄和祖大壽縱然已經把大刀朝韃子砍去,卻沒有把事情做絕的意思,反而很懂得“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的道理——因此,正當困守在紫禁城內的“女真余孽”,滿心悲涼地準備集體赴死之時,卻沒有迎來關寧軍的大舉猛攻,而是等到了祖大壽派來的勸降使者。

按照這位勸降使者的說法,雖然眼下雙方已是兵戎相見,但上天有好生之德,憑著過去的交情,關寧軍並不打算將八旗眷屬斬盡殺絕,而是準備讓開一條路,將北京城內的滿蒙旗人一律“禮送出境”,其隨身財物也可以保留。在出城之後,無論他們是打算返回老家,還是去山東找他們的皇帝,都悉聽尊便。

只有皇太極的嬪妃和子女,還有滿洲八旗各位旗主的妻妾,得要被暫時扣留下來。因為吳襄和祖大壽需要用她們作為籌碼,跟清廷交換目前正隨駕在皇太極身邊的關寧將門子弟。為了讓她們能夠安心,吳襄和祖大壽願意當眾指天發誓,一定對她們以禮相待。當然,如果紫禁城裏的八旗家眷硬是不肯接受關寧軍的“好意”,那他們也沒辦法,只好讓八旗就此滅族了。

此番通告一出,退守到紫禁城內的六萬八旗家眷,立刻就開始人心動搖。

之前大家以為這回是死路一條了,這才滿心悲壯地準備垂死掙紮,即使去見閻王也要拖幾個墊背的。可是既然眼看著似乎還有活路,又為什麽不試一試呢?跟舉族全滅相比,就是再壞又還能壞到哪裏去?

再說,眼下幾萬人都困守在紫禁城裏,內無糧草外無救兵,連兵器都做不到人手一件,而外面的關寧軍已經把紅夷大炮都架了起來,就算大家拼死抵抗,又能支撐上幾時?還不是白白送死?

最終,在求生的渴望之下,紫禁城內的八旗家眷還是同意了關寧軍的招撫,心驚膽戰地打開了宮門,期盼著對方的守信履約。而關寧軍居然也真的履行了諾言,在軟禁了皇太極的後宮嬪妃和一部分八旗顯貴的妻兒之後,便下令打開城門、讓出通道,甚至還搜集了一些船只,讓這些旗人可以從運河上撤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