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崇禎五年的尾聲(二)

當中原大地上紛爭四起、兵戈不休的時候,隔海相望的日本列島,也同樣陷入了遮天蔽日的戰火之中。

寬永九年夏,新崛起的西國霸主,幾年前剛剛改信基督教的長州藩毛利家,在以“護教聖戰”而發動的新一輪九州攻伐之中,拔掉了幕府在九州島上的最後幾個據點。隨後,藩主毛利秀就終於公開提出倒幕口號,動員西國“切支丹”大名組成一支基督教倒幕聯軍,打著十字旗浩浩蕩蕩地開始了“上洛”的征程。

而坐鎮近畿準備迎戰的幕府將軍德川家光這邊,卻是流年不利——進口西洋火器、聘請荷蘭顧問,花費巨資編練起來的五千幕府新軍,被突然降臨的二十一世紀穿越者軍隊輕易殲滅,導致幕府軍的實力大為衰減。而且,德川家光最信賴的重臣保科正之(未來的會津藩始祖)也沒於戰陣,讓德川家光將軍在決戰之前就痛失臂膀,而幕府陣營全軍上下更是士氣萎靡,鬥志頹喪。

於是,當倒幕軍逐步剿滅沿途那些忠於幕府的藩國,最終大舉攻入近畿的時候,幕府軍的抵抗相當軟弱無力,在姬路城和澱川組織的兩次合戰,都被已經裝備著近代化火器的毛利軍打得慘敗。而還在用安宅船和小早船的幕府水軍,更不是已經裝備了西洋帆船的毛利水軍的對手。

到了十月初,德川家光將軍眼看著近畿戰場一片土崩瓦解,己方大勢已去,索性下令火燒京都,裹挾明正女天皇和其余皇室成員逃往江戶,只留下幕府老中松平信綱,率領四千旗本武士和一萬雜兵堅守大阪城,利用這座著名的堅固城堡盡力拖住倒幕軍的腳步,為江戶幕府在關東的籌餉募兵爭取時間。

十月十日,毛利秀就藩主率軍進入已經被燒成一片焦土的京都。至此,長州藩毛利家的上洛之役初步宣告成功。但近畿地區的戰事,卻遠遠沒有結束——沒得長州藩上下得意多久,就發現他們這一次貌似成功的上洛,並沒有意味著畿內戰局的塵埃落定:跟事先想象的完全不一樣,在倒幕軍攻占京都之後,畿內各地並沒有傳檄而定,反倒是民變蜂起、戰火燎原,讓毛利家一腳踏進了“人民戰爭”的泥潭之中……

……

西元1632年,大明崇禎五年,日本寬永九年十二月,近畿,大阪城

炮聲隆隆,黑煙四起;鼓角齊鳴,殺聲震天;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濃煙熏黑了晴朗的天空,鮮血染紅了皚皚的白雪。

在距離那場導致豐臣家覆滅的“大阪夏之戰”,又過了十七年的時光之後,這座由豐臣秀吉傾盡日本全國財力而打造起來的巨大城市,又一次化作了烽火燎原,殺聲彌天的血腥戰場。

這一場曠日持久的大阪攻防戰,已經進行到了第三個月。

雖然經過一系列的較量,倒幕軍已經逐一拔掉了大阪城的外圍據點,又縱火將大阪的城下町燒成了一片焦黑的殘垣斷壁。但那座高大巍峨的大阪城堡依然久攻不下,仿佛在嘲笑著倒幕軍的徒勞無功。

眾所周知,自古以來的所謂圍城,就是城裏的人想出去,而城外的人卻想進來。

伴隨著法螺、太鼓的轟鳴和亂哄哄的呐喊聲,一片片色彩斑斕的蠕動人潮,扛著倉促趕制的粗糙雲梯、撞木,舉著弓箭、竹槍和寥寥無幾的古老“鐵炮”(日式火槍),又一次奔跑出城外那片亂糟糟的簡陋營寨,如海嘯般一波波地沖擊向大阪城的城墻,其聲勢之浩大,簡直能讓人產生起一種大地都在搖晃的錯覺。

可這人潮根本沒沖到護城河邊,就已經灰溜溜地敗下了陣來——只見城頭火光一閃,十幾門黑黝黝的青銅火炮發出一串巨響,拋射出許多西瓜大小的圓形彈丸,筆直地紮進這一片密密麻麻的人潮之中,所過之處,未能避開的士兵無不是筋骨折斷、血汙與腦漿飛濺,霎時間便犁出了一條條可怕的血肉長溝。

於是,前一刻還在氣勢洶洶地撲上前來的攻城隊伍,眨眼間就迅速從漲潮轉化為退潮,以比進攻時還要快得多的速度從城堡腳下消失。只是在大阪城堡四周的土地上,零零落落地遺留下了幾十具殘缺的屍體,以及幾個哼哼唧唧的被遺棄重傷員,顯示著他們曾經付出過多麽“慘重”的犧牲。

接下來,似乎是作為回應,倒幕軍的炮兵陣地也向大阪城開火轟擊,一個個黝黑的炮口吐出無數明亮的橘紅色烈焰,伴隨著成串尖利的呼嘯聲,沉重的實心彈被強大的動能送出炮口,狠狠地砸向遠方的巍峨巨城……隨著炮彈的出膛,彌散的硝煙在地面上緩緩流動,幾乎要將整個陣地遮蔽起來。

遺憾的是,這一番炮擊的聲勢雖然壯觀,可惜由於射程和地勢的關系,大多數的炮彈都根本沒能擊中大阪城,而是落入了城外的泥地或護城河中,濺起一串高高的水柱。少數幾枚擊中了大阪城的炮彈,也不過是把堅固的巨石墻基給砸碎了一層外皮,留下了幾道淺淺的印痕,造成的損害簡直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