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南海鐵道紀行(六)(第3/5頁)

不過今時已經不同往日,隨著中央“有關部門”的跨時空降臨,以及隨之而來的哆啦A夢世界二十二世紀黑科技神奇道具,開發石碌鐵礦已經變成了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不管是運輸能力、施工能力還是冶煉水平,現在都已經不再是制約開發石碌鐵礦的障礙。

早在環島鐵路規劃之初,“有關部門”就應臨高穿越者集團的要求,布設了一條鐵路支線,用以打通從海邊昌化港到石碌的運輸線。並在當地開始建設一個大型的煤鐵復合產業基地。這樣一來,越南鴻基出產的精煤便可以就近運往昌化“鋼鐵城”,用於鋼鐵和其他金屬的冶煉加工。而臨高和三亞的環境汙染問題,也可以得到相當程度的緩和——臨高的重工業將會逐漸被搬遷到昌化。而三亞的田獨鐵礦在有了石碌這個更好的替代品之後,幹脆可以直接關停,以便於給現代世界的療養人員留下一片青山綠水。

當然,即使鐵路和鐵礦都已經動用黑科技設備初步竣工,但在接下來的露天開采過程之中,恐怕也將會為此而付出不少的人命——哪怕只是為了節省成本,中央也不可能無償給臨高穿越集團提供太多的黑科技采礦道具。而現代的采礦機械麽……首先是體型龐大沉重、運輸困難,其次是維修保養能力跟不上,運轉所需的燃油也無從籌措,最後是找不到那麽多合格的操縱人員,所以還不如利用本時空的人力來手工開采。之前臨高穿越者元老院在開采田獨鐵礦的時候,礦區每年都有兩千到三千人死於各種事故、疾病和其他原因,以明末海南島不足百萬的總人口,根本無法支撐這種吃人的殘酷工業化進程。

——在工業革命初期,早期那些危機四伏的工廠和礦井,對於被迫進入工廠的鄉下農夫和城市流民來說,並不僅僅是換一種生活方式而已,而是真真正正地在不斷吞噬著人命!

為此,臨高穿越者集團的對策,就是聯絡各國奴隸販子,大量從東南亞進口土人奴隸,消耗他們的廉價性命來實現工業化……從而在海南島的三亞建立起了全中國最繁榮的奴隸訓練基地。接下來的公路開鑿、台灣墾荒等最危險、最艱苦的工作,幾乎都是靠著這些奴隸的累累白骨才得以成功。等到石碌鐵礦落成之後,本著就近使用的原則和給中央來人騰地方的考慮,原本在三亞的奴隸集中營也被轉移到了昌化港。

當這一列客運列車在距離海港不遠的昌化站停下的時候,正趕上了一隊販奴船的靠岸“卸貨”——那些從艱苦遠航中幸存下來的東南亞土人奴隸,三三兩兩地鉆出了悶熱潮濕的底艙,然後眨巴著渾濁的眼珠,半死不活地拖著沉重的腳鐐,在鞭子的驅趕下甲板上踩著跳板走了下來。

遠遠望去,這些奴隸幾乎都是半裸甚至光著屁股的,曾經可能穿在他們身上的破衣爛衫,早已在航行中變成了一堆襤褸的布片,皮膚上滿是各式各樣的鞭痕和傷痕,身上還有沉重的手銬腳鐐,走一步便嘩啦嘩啦作響,而且一個個都是那麽的虛弱無力――為了節省夥食費用,也是為了防止土人奴隸們吃飽了會有力氣鬧事,奴隸販子在航行中提供給他們唯一的食品就只有紅薯,非但數量很少,而且還是生的。

幾個剃著板寸短發,穿著四個兜的“幹部服”的歸化民官員,正在碼頭上好像挑選騾馬牲口一樣,挑剔地檢查著這些神情萎靡的奴隸,同時一臉不滿地跟奴隸販子壓價——這些海商估計在販奴的行當裏也是新手,居然不知道要把奴隸“打扮”一下再出售。旁邊還有一群同樣半裸的奴隸,正在從進港的煤船上卸載剛剛從越南運來的精煤。炙熱的陽光下,他們半裸的身子上全是黑乎乎的煤粉,和汗水黏成了一團,同樣黑乎乎的破爛草帽和圍在屁股上的布條是唯一的勞保措施。

等到一艘船上的貨物被卸載完畢,監工們就會用棍棒把奴隸驅趕到別的地方繼續幹活,雙方很少有語言溝通——臨高穿越者元老院最初也是想要培訓一批翻譯的,誰知很快就發現這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雖然這些東南亞土著奴隸在中國人的眼裏,看著都是一樣的矮小黑瘦,好像都差不多。其實他們卻是屬於至少幾十個不同的民族,彼此語言各不相同,而且誰也不知道販奴船運來的下一批奴隸會是從哪個旮旯裏抓捕的……所以奴隸營的監工們很快就放棄了任何文明管理的打算,從一開始就對奴隸執行棍棒教育,時不時給他們一頓暴揍——對於天性散漫的野人土著來說,這些皮肉之苦反倒是教會他們守規矩的最有效方式。

每完成一筐煤炭或其它貨物的裝卸,東南亞土著奴隸們就從歸化民監工的手上拿一枚竹牌。想要吃飽飯就得完成工作指標,湊齊規定數字的竹牌。怠工的結果是吃不飽,第二天沒力氣幹活,最後在重體力勞動下漸漸被餓死。拒絕勞動的奴隸則會被直接處決,屍體掛在奴隸營地的絞刑架上風幹――直到有新的犧牲品被掛上去,或者腐臭得厲害,被醫生認為有引發瘟疫的威脅為止。這是十七世紀全球通行的慣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