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崇禎四年的二十七個瞬間(十)

第十個瞬間:鄉下菜鳥的迷茫

大明帝國與草原相鄰的北方邊境,宣府鎮,懷隆道東路,保安州,舜鄉堡

一輪殘陽斜掛天際,將如血的晚霞灑向莽莽大地,入目所及的,無不是一片蒼涼蕭瑟的荒蕪場景——水渠幹涸了,秧苗枯萎了,隨處可見蔫黃倒斃的農作物;零星有瘦弱佝僂的兒童和衣衫襤褸的婦女在田間艱難勞作,以求能勉強維持生計,然而在這等災年裏所得的收獲,甚至還無法維持他們最起碼的溫飽所需。

作為毗鄰草原的邊鎮,宣府鎮的田地畝產原本就無法與內地相比,但各種苛捐雜稅卻是半文不少——按照朱元璋制訂的荒誕制度,大明的衛所兵一般要自己養活自己,每年的屯田還要納糧,偏偏連田地本身都早已被地主縉紳搶奪殆盡,經常是明明沒有土地卻要繳納田賦,日子過得比一般人家還慘(不過遇到這種情況,官府也沒法讓那些無地的軍戶無中生有,把田賦交出來,如果強行催逼的話,只能激起兵變,依然什麽都收不到,說不定還得搭上自己一條命,所以通常的慣例是就這麽一年年積欠下去,從此變成爛帳)。再加上流寇土匪、後金軍和蒙古人的燒殺搶劫,以及更加要命的連年幹旱,使得所有軍民都在死亡邊緣掙紮——如果說明末晉商給後金輸血是利欲熏心,那麽邊鎮守軍的默許和分肥,則是為了維持生存的無奈了。

來自蒙古高原的寒風,總是夾雜著無數細碎的沙礫,把人吹得仿佛要臉皮皸裂一般。頂著從北方大漠鋪天蓋地吹來的風沙,剛剛率部打退了一股流寇的舜鄉堡屯長(防守官)王鬥,帶著一隊雖然衣甲鮮明,但卻疲憊而憔悴的軍士,還有幾輛裝運戰利品的騾車,沉默地走在一條荒草叢生的道路上。

踩著遍地的枯草和黃沙,朝著這條道路的兩旁望去,去年在韃虜入寇之時被迫疏散民眾、主動焚毀的董家莊和辛莊,如今還是一片廢墟,根本無力修復,甚至零星還能看到一些無人收埋的枯骨。還有王鬥在入主舜鄉堡擔任防守官之前的舊寨靖邊堡,一磚一瓦,都是王鬥帶人親手建成,記得當初還養了不少豬和羊、挖了魚塘、建設了灌溉渠道,花費了無數的心血……但如今卻統統毀在了連綿不斷的戰火之中……

——作為一名點亮了軍事技能,擁有戰爭天賦的穿越者,王鬥在這兩年的戰鬥不可謂不英勇,取得的勝利也足以在世人面前誇耀。無奈他需要應付的各路敵人,實在是多如牛毛:打完了後金軍還有蒙古馬賊,打完了蒙古馬賊還有內地流寇——日後席卷天下的陜西農民軍,這兩年居然也時不時地會來宣府轉悠!

確實,宣府邊鎮素來貧瘠,遠不如中原富庶,沒多少財貨可搶。但這裏的軍戶世代與韃虜為鄰,青壯多半慣於戰鬥,比內地那些剛放下鋤頭的農民能打得多,從而成為了各路流寇頭目眼中的絕佳募兵之地……如果僅僅是有些窮軍戶熬不住苦日子去投賊,王鬥或許也就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權當他們是到外地去“打工”了。可問題是,任何一股內地流寇每次來宣府拉人入夥的時候,從來也不忘順便糟蹋一遍地方……

雖然亂世人命頑強如雜草,只待地面安靜,難民自然就能回鄉,可就算是全家平安無事,回去之後也只能淪為餓殍——宣府邊塞原本就是百姓極苦的地方,崇禎年間的兵禍蔓延、連番大亂下來,鄉下百姓的耕牛驢騾被殺被搶,房屋被燒,財產自然也損失殆盡。這些一無所有的百姓就算逃過了屠戮和綁架,平安回到村裏,可是既無農具耕畜,又無種子糧食,若沒有官府的救濟,根本就捱不到下一次糧食收獲的時節。

然而,崇禎年間各種末期症狀齊發的大明朝廷,怎麽可能還有本事賑濟百姓?縱然皇帝沒被蒙蔽、內閣也有心善後,可是以北京朝廷現在八方走火,四處生煙的模樣來看,縱然有些救濟,也是杯水車薪。

——前方是兇殘彪悍的韃虜,背後是層出不窮的流寇,如此絕境,王鬥能勉強支撐下來就已是極限。

當大地上兵災連結之際,小冰河期的老天爺,也沒忘了給宣府的老百姓帶來各種厄運:旱災、蝗災、風沙,紛至沓來。邊地的青壯男丁本來就在韃虜南侵和流寇荼毒之中死傷慘重,很多田地只能靠老人和婦孺來耕作,再來了天災之後,莊稼的收成更是沒法指望——沒搞到像陜北那樣顆粒無收就算不錯了!

偏偏朝廷不顧黎民死活,繼續催討稅賦,即使在這等大災之年,也依然不肯減免……

唉,自己想要以一己之力,拯救這個絕望的時代,哪怕只是想要拯救身邊的人,都實在是太艱難了啊。

想到這裏,王鬥忍不住憂郁地嘆了口氣,回頭看看跟在身後的戰士。在心中默默發出一聲無奈的悲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