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建設比破壞更有意義(下)

對於耶律大石的慷慨大方,諸多部族酋長都感激得五體投地,拍胸脯聲稱願意為他奮戰到死。但同樣也紛紛表示,自己想要去拜見創造了這些奇跡的宋國仙人,向他請教一些“人生的智慧”……

——耶律大石當然明白他們的小心思,肯定是想要向宋人們送禮行賄,以換取【七日速生麥】和【雪絨花苜蓿】的種子與耕種方法:雖然耶律大石這個主君看著還算慷慨,但別人有終歸不如自己有。

不過,對於各部落的這些小算盤,耶律大石倒是樂見其成。

從短期利益上來講,漠北草原的糧食產量一旦暴增,就能為契丹復國戰爭提供更充足的後勤保障。至於這些酋長會不會因為實力增長而生出異心……耶律大石要是連他們都壓不住,那也就別妄想著復國了!

往更深遠的角度來說,這甚至還能改變長城南北兩邊,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之間的實力對比!

在契丹興起,奪取燕雲十六州之前,北方遊牧民族之所以一直在跟中原王朝的較量中處於下風,即使是鐵騎無敵的匈奴和突厥,也沒辦法真正的強大起來,徹底壓倒中原,就是因為他們雖然能夠借著廣袤的草原來蓄養牛羊馬匹,但卻無法進行耕種,生產效率上不去——沒有足夠的糧食供給,草原的人口自然無法與中原相比,最多的時候也不過一百多萬人。一旦拼起人力資源對耗,草原汗國幾乎是必敗無疑。

(五胡十六國時代,雖然胡人鐵騎馳騁中原,但任何一族胡人一旦進入了中原,那麽也就必然要改變生活方式,逐步放棄草原上的故鄉——在漠北草原的遊牧民眼中,他們也已經變成跟自己截然不同的“中原人”了。在契丹人建立遼國之前,沒有哪個政權能夠同時具備遊牧汗國和中原王朝的雙重屬性。)

雖說遊牧民的牛羊馬匹,都是直接放養在草原之上,看著似乎是挺輕松挺容易,但實際上卻並沒有那麽簡單,不說每一片草場吃完後的長途遷徙,光是平日裏如何防範狼群和各種天災,就是個大麻煩。若是一場大雪災下來,牛羊馬匹凍死無數,很多小部落就直接完蛋了。而旱災和蝗災也有類似的殺傷力。

因此,盡管中國古代的農民們已經夠苦了,但草原上的牧民們還要更苦,而且生活更缺乏安全保障。

如果能夠讓他們在草原上種出夠吃的莊稼,必然會導致塞外人口數量的急速膨脹,從而讓塞北政權能夠養活足夠數量的人口,籌集到足夠的軍費、物資和兵力,與中原政權掰手腕……

唯一讓耶律大石感到有些擔心的,就是宋人們會不會同樣也看到了這一點,從而不希望這些神奇莊稼在漠北傳播開來。那樣的話,諸位酋長恐怕多半不敢冒著被神仙怪罪的危險,擅自把可敦城這邊的種子帶到自己的地盤上播種——而且他們也缺少懂得農耕的人才——此外,等到郭大仙人離去之後,這麽神奇的莊稼一旦脫離了神仙的庇佑,還能不能繼續在漠北種植……耶律大石的心中也對此很是忐忑不安。

所以,就先讓這些土包子酋長們打頭陣,好歹試探一下郭大仙人的態度吧!

然而,這次試探的結果,卻是順利得讓耶律大石幾乎要感到意外。

——面對諸位部族酋長的叩拜與懇求,郭京郭大仙人與徒弟們商議一番之後,就很高興地收下了他們送來的各色禮物,並且欣然應允了諸位酋長的要求,表示很樂意把這些神奇的農作物推廣到整個大草原造福萬民,讓漠北百姓遠離饑饉之苦。接下來,郭京不僅給他們每個人都贈送了若幹種子和秧苗,還很熱心地拿出一堆中原的農業書籍,譬如《齊民要術》和他自己寫的新作物種植注意事項小冊子等等,逐一分發給眾人……最後還鼓勵他們好好學習,為長城內外各族百姓的一起豐收、共同致富而努力。

雖然這樣比預期更好的結果,理應讓耶律大石感到高興,但隨之紛至沓來的成群來訪者,卻讓他一下子深感頭大如鬥——雖然得到了郭京饋贈的農業書籍,但草原上的酋長們有不少都是文盲,即使是那些粗通幾個漢字的人,多半也看不懂這麽艱深晦澀的大部頭……於是,他們就紛紛找到了耶律大石這位被公認為草原上最有文化的契丹翰林,來請教這些書中看不懂的地方,讓這位大石林牙忙得應接不暇。

除此之外,可敦城內稍微有點文化的契丹人和漢人官吏,甚至就連宋軍之中只是稍通文墨的嶽飛,也被無數人捧著新得的書籍圍著詢問請教。至於那些之前親自參與了耕種的漢族、渤海族和奚族農夫,更是成了各個部落的重點挖角對象,不少部族頭人甚至把親生女兒都當作價碼給擺了出來(招女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