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二龍論政說千古(第3/4頁)

宋的黨爭,斷送了變法,並且延續到南宋,禍端百年。

明後期,東林黨與浙齊楚黨,以至發展到後來與閹黨的紛爭,為最終導致了明朝的滅亡埋下了深深的伏筆。

這場幾十年間的戰鬥,無論舉什麽為國為民大義凜然的牌子,其實上就是為同黨,為後世子孫,爭奪仕途空間,這從日後東林黨控制南方科舉,非東林黨人難以中舉,就可以清晰地表現出來了。

方信非常看不起的,就是當時在地球上,有種叫“賢人”的作者,就寫著黨爭,全部是為國為民大義凜然,只是路線不同罷了,本心還是一樣,這實是可笑之極,小資之人的才學,幾如螢火,不足以論政。

一旦黨爭,就是爭奪生存空間,在最寬容的宋朝,這失敗,也要禍及數代子孫,這是何等慘烈?那容得幾分仁慈和大義在裏面?

明宗皇帝到底受到時代局限,聽著方信解剖如流,決千古事於掌握之間,不但變色,而且也大起敬心,問著:“既然如此,那有什麽辦法解決?”

“其實中策也很簡單,國壽之事,無非空間,若能奪得一片新的國土,遷移過去,下可解決大批黎民生存,上可安置大批官員,這是開源之法。”方信平靜地說著:“如能控制,實可延壽,只是國土如是太大,就無法控制,要不分封,要不就鞭長莫及,也大有弊端之處。”

“天地之大,只此一片陸地,何處尋新土?而且就算有著新土,分封疆土的話,雖當時人口稀少,但是數代之後,只怕成為朝廷禍端。”明宗皇帝出於集權皇帝的本能,卻是否定了此法。

方信暗中一嘆,就從這點,就可以知道,為什麽自唐以後,歷代皇帝就不再開疆辟土了,中國大帝國,本已經達到技術有效控制的極限,再遠就鞭長莫及,出於皇帝的本能,寧可荒蕪不取,也不肯讓人封疆裂土威脅朝廷。

但是,你不取,你不封,也自有人崛起,這也是唐後金、遼、元、清胡族崛起入主中原的原因之一。

而西方卻無處弊端,大航海大殖民,一時間,無論上至貴族國王,下到百姓,都獲得了空前的空間,而莫定了數百年西元大盛的氣數。

方信知道如此,就對中策開疆辟土不說,而且,此世界也沒有地方再開辟了,因此就說到上策:“上策,朕已經實行了。”

“太祖神武英明,兒孫卻是不知,還請明示。”明宗皇帝恭謹地說著。

“《春秋王制》有言,自古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農為國之根本,大是不錯,可是若是農土有盡,無地可耕,卻可使之多工民、商民,也可糊口,這使下民有空間安身立命養家,有此,可多增國壽也!”方信說著:“仁者,利之大也,朕之六書,也曾有記錄。”

“原來如此,太祖高瞻遠矚,立意卻在此處,不知這工商二民,可容多少百姓?”明宗皇帝問著。

“一倍。”方信含有深意地說著。

雖然心中還有些懷疑,明宗皇帝還是恭維說著:“此策就可再延國三百年矣!”

方信搖頭,說著:“雖說如此,能延壽百年就了不得了,先前,朕說過,皇室、貴族、大臣子孫繁衍,他們必優先占有仕途空間,而朕立家法,使貴族和王族多蓄商產,雖然這少不了豪取強奪之事,但是卻有著士大夫階級的制約,雖官僚資本血淚斑斕,但是也可使進程,大體進行下去,前後或許能延壽百年。”

“再說讀書人日多之事,士以仕為天,這官府朝廷,卻無論怎麽樣也容不得日益增多的士子,這不是什麽貶低士族就可以解決,朕希望,在皇族和貴族多掌商業之時,能改變一些商人低賤之氣,而能使一批士子,轉為商途,這貴字沒有,富還是有的,也可緩其怨望,以解燃眉之渴。”

方信最後總結說著:“以上綢繆,或許可延壽到五百年天下,再多也難。”

其實讀書人日多,爭取當官權利或者爭奪不到,但是爭取“見官不拜”權利,實際上與後世公民權是一樣的,這也是人到趨勢所在,當人人都讀書時,能開智時,就是龍氣回歸萬民的時候了。

想到這裏,人道進程就清清楚楚,再無絲毫迷惑。

萬民無知,才可長統。

如民有知,必爭其權。

僅僅如此罷了,這不是個人的意志,是整個社會階級的意志,可推遲,不可改變,浩瀚大流,人道之爭,唯利是圖。

不過,明宗皇帝雖是他的子孫,但是也只可說到這裏了,這五百年國運,也許能爭取到,也算是龍脈中,前五甚至前三之列了,也無憾之有。

至於君主立憲,說實際的,方信卻也不敢擔保這世界的子孫,有此福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