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二龍論政說千古(第2/4頁)

“臣卻是記得,臣讀史書,也借鑒歷代興衰,現在才知道,根由卻在這裏。”明宗皇帝說著,又不甘心地問著:“太祖現在神通天人,可有良策?”

“其實說來也簡單,空間之事,自有空間解決。”方信淡然說著:“卻有上中下三策可用之。”

明宗皇帝本來也只是抱著飄渺的希望問問,這時頓時大喜,問著:“何三策?”

“下策者,與民而言,養廂兵也,也就是遇到天災人禍,有難民難以謀生,為免男丁生亂,就全數充入廂兵,受得軍法約束,自然可無事,只是朝廷要負擔糧餉了,久久必導致開支增加。”方信說到這裏,感慨萬千,對地球宋明二朝理解更加深了:“這廂兵,本不是打仗之用,自然口糧甚少,勉強糊口,不食肉者非勇士,連糧也沒有更不堪為戰,這也是明軍暗弱之法,與宗教素食弱化異曲同工。”

原來,這廂兵,本是充入無地少地精壯之人,並且一開始就存著控制和削弱的心思,才會如此對待,久久,這些難民就自然不堪一戰,對朝廷再無危險可言了。

明朝崇禎年間,若是行此策,一舉把亂區壯丁抽掉,自然就大亂不起了。

“而與士而言,民以食為天,士以仕為天,卻不可等同而言,你可知道,這民間讀書之風日盛,對長遠來說,自是好事,對短期來說,卻是禍端。”

前面還可理解,這條卻是難理解,明宗皇帝迷惑地問著:“還請太祖皇帝明示。”

“上古之時,讀書者甚少,無知者無欲,只要安撫世家子弟就可安天下,世風日開,讀書人漸漸增多,這讀書不但明理,也會增欲——讀了兵書,就想著天下有亂可領兵為將,讀了治國之術,也想著位列廟堂一展心中抱負,你可見得,讀了書,真正甘心與農夫販卒為伍,死於鄉野之中的?”

“啊!”明宗皇帝本是明君,這一聽,頓時臉色大變,卻是領悟其中奧妙了。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方信頌讀老子道德經文,卻深深明白其中要意:“古能千壽之國,實是讀書人少,而治國久安也,老子的確看得徹底,明得徹底,如果推行治國正道,傳播文教,雖可教化人心,也使人開智了,此是王朝覆滅之根。”

教化人心是洗腦,有利統治,可是如果立在統治者的立場上,這漸漸開智,就大不妙了,所以長遠來說,對統治者得不償失。

“那何以策之?”明宗皇帝臉色大變,連聲音都啞了,問著。

“也有下策,就是科舉,所謂的科舉,實是讓民間讀書人,能有個進仕的途徑,以安其心,我已經說了,士以仕為天,如不得仕,必生怨恨之心,太平時還好,一旦有事,必亂國亡天下!”

說到這裏,方信想起了宋朝政策,說著:“再進一步,就是善待士人,開榜取士多取人員,而擴大官員編制,寧可多養官員,不可使之外流,而成為敵方之才。”

宋代的科舉放寬了錄取和作用的範圍,官制也膨脹了數倍,實是為了這個目的,有宋一朝,士大夫很少投靠金遼(這也是為什麽有南宋的原因),而且很少投靠起義軍。

後世小子無知,總覺得宋朝的弊端是官僚機構膨脹,又有大批無用的屯兵,拼命想削政減官精軍,哼,果是豎子不足為謀。

明宗皇帝聽了,想了想,說著:“這是好策,可是必使朝廷支出甚大,與民間來說,賦稅也必重,只怕久久,朝廷難以承擔。”

“恩,就是如此,就是如此!”方信點頭說著:“而且,朝廷再放寬官位,也難以滿足日益增大的讀書人階級,所以這也是治標的下策!”

“朝廷享國日久,皇室、貴族、大臣子孫繁衍,他們必優先占有仕途空間,久久,上層滴水不漏,外人難以進入,上位空間越來越狹小。”方信搖頭嘆息地說著:“雖然有科舉制,名義上,以才錄人,可是你看列朝本朝,原本官員子弟,總比寒庶子弟要有許多優處,久久,有志有才之士,不得伸展,士不得仕,必有怨恨,而生離心,一旦皇朝有變,這等人就是造反骨幹。”

“這是一處,還有一處,既然粥少僧多,那為了爭奪上位空間,就算朝廷三令五申,嚴厲禁止,也禁止不了結黨而爭的事。”

“所謂黨爭,就是官員結成黨派,為爭取政治利益互相攻擊,這爭權奪利,不是一人一門之事,更是牽連數以千計的人員,以及後世子孫的仕途空間,所以必慘烈無比。”方信說到這裏,想起宋明的黨爭:“一派如是跌下,不但當事人罷官貶職,連帶一大群人,更是禍及子孫,以後子孫都難以在仕途上有大的發展,這爭,就不以一人一心而改變,而緩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