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5頁)

“但問題是,這根豆杆違背了傳統地空電梯模型所必須遵守的物理規則。舉例來說——”哈利畫了一條從殖民空間站到頁面頂端的線,“——殖民空間站不該位於豆杆盡頭。原因與質量平衡和軌道動力學有關,按理說應該存在另外一段纜索,從空間站向太空延伸上萬英裏。沒有這種平衡物的豆杆天生不穩定而危險。”

“你想說我們這根豆杆沒有?”我說。

“這根豆杆不但非常穩定,而且多半是人類發明的最安全的運載工具,”哈利說,“這根豆杆已經連續運行了一個多世紀。這是殖民者離開地球的唯一途徑。從來沒有因為不穩定或不穩定導致的材料失效而發生過事故。四十年前發生過著名的豆杆炸彈事件,但那純屬人為破壞,與豆杆本身的物理構造無關。豆杆從建成那天起就穩定得讓人驚嘆。但是,從基礎物理學的角度說,這是不可能的。”

“那麽,是什麽支撐住了豆杆呢?”傑西說。

哈利再次露出笑容:“唉,這就是問題所在了,對吧?”

“你是說你也不清楚?”傑西問。

“的確不清楚,”哈利承認道,“但這也沒什麽值得擔心的,因為我只是——曾經是——區區一名高中物理教師而已。不過,話也說回來,據我所知,誰也不清楚它的工作原理——我指的是地球上,殖民聯盟顯然清楚。”

“怎麽可能呢?”我問,“老天在上,豆杆立在這兒已經一個多世紀了。難道就沒有誰願意動動腦子搞清楚它的工作原理?”

“我可沒這麽說,”哈利答道,“當然有人嘗試過。這些年都不是秘密了。建造豆杆的時候,政府和媒體曾經要求殖民聯盟公布其工作原理。殖民聯盟的回答基本上等於‘自己琢磨吧’,然後就是句號了。物理學界一直在研究這個問題,還起了個名字叫‘豆杆難題’。”

“很沒創意。”我說。

“嗯,物理學家把想象力花在別的地方了。”哈利咯咯一笑,“重點在於,難題到現在還沒有解開,原因大致有二。第一,豆杆復雜得難以置信——我已經說過了質量平衡,但還有其他問題呢,比方說纜索強度,比方說風暴和其他大氣現象導致的豆杆振蕩,甚至還有纜索的錐度該如何變化。其中任何一項在現實世界中都是異常棘手的難題,試圖一次性全部解決更是不可能的任務。”

“第二個原因呢?”傑西問。

“第二個原因是沒有研究的理由。就算搞明白了,我們也花不起錢修建一個。”哈利往後一靠,“當老師前,我在通用電氣的土木工程部做事。我們當時正在論證大西洋海底鐵路,我的工作內容之一是研究過往項目和項目提案,看其中的技術和工程手段是否能應用於海底鐵路項目。大體而言,就是高喊萬福瑪利亞,瞧瞧老天能不能恩賜什麽降低成本的辦法。”

“通用電氣就是被這個項目搞破產的,對吧?”我問。

“現在你明白他們為啥要降低成本了吧,”哈利說,“還有我為啥當了老師。在那以後,通用電氣發不出我的工資,發不出好多人的工資。總而言之,我翻閱了很多舊提案和報告,其中一部分是機密資料,有一份跟豆杆有關。通用電氣受雇於美國政府,為在西半球建設豆杆系統做第三方可行性研究;政府想在亞馬遜戳個特拉華州大小的窟窿,然後把豆杆立在赤道上。

“通用電氣的答案是別犯傻。報告裏說,即便在幾個主要技術方面獲得突破,這個項目仍舊是異想天開——和建造豆杆所需要的技術沒有關系,而是工程預算比美國的年度國民生產總值高兩倍。前提還是費用不會超過預算——這當然更是不可能的了。那是二十年前的事情,報告本身也至少有十年歷史。但我估計費用在現在不可能降低太多。因此,我們沒有修建新的豆杆——想把人和物品送進太空,有不少更便宜的辦法——便宜得多。”

哈利再次湊上來。“這就引出了兩個顯而易見的問題:第一,殖民聯盟怎麽有能力制造出這個技術怪獸;第二,他們費神費力建造它的原因。”

“呃,顯而易見,殖民聯盟的技術比地球先進。”傑西說。

“顯而易見,”哈利答道,“但原因呢?殖民者再怎麽說也是人類。非但如此,殖民者都征募自有人口問題的窮國,往往沒有受過很好的教育。抵達新的家園星球後,按理說會把大部分時間花在掙紮求生上,而不是研究如何建造豆杆。另外,星際殖民的核心技術是躍遷引擎,這項技術是在地球上發展起來的,一個多世紀以來沒有什麽像樣的進步。因此,從表面上看,殖民者沒有理由在技術方面領先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