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長平之戰(第2/3頁)

趙軍由都城邯鄲西上,逾“太行八陘”之第四陘滏口陘,再西行過壺口關,始入上黨腹地,從此折西南行,沿八諫水,經八義村,過故關進入長平戰區,再循小東倉河河谷,經金門鎮至泫氏,然後分兵布防。

泫氏位於丹河河床中央,丹河與小東倉河匯流處,地勢相對低濕,地形開闊平衍。河兩岸參差約有10千米開闊地,中雖多丘陵,卻不阻滯運動,且有險可恃,這裏既可順丹河河床向東南運動,又可溯丹河河床向西北發展,還可溯大體平行的原村、馬村二河河床向西南深入。

廉頗進駐長平地區後,大凡依次設置了如下三道防線。

其一,老馬嶺防線。老馬嶺中央為一巨大陘口,習稱高平關。關左峭壁,右陡澗,唯中一線,以通東西。陘口東西長350米,南北寬1000米。關東關西皆有河谷通達山下,關西有端氏河支流玉溪河西去,關東雖有浩山頂托,惟山南山北各有丹河支流許河兩源馬村河、原村河東下,河谷通行條件俱佳,向為上黨、河東間又一重交通咽喉和軍事要沖。

廉頗在老馬嶺上設防後,更在關內浩山南麓馬村河河床路口和北麓原村河河床路口構築了二鄣城,以為老馬嶺前哨的後援,形成犄角之勢。二鄣城皆背山面河,為一方形勢完固之聚,可駐重兵,隨時馳援高平關。

二鄣城順馬村河和原村河東下,至二河交匯處有康營村,村南為許河,河南為北嶺山,村西為馬村、原村二河交流處,河西為狼山。這個村子可謂四山環衛而三水匯流,形成一個封閉式地理環境,同時三條河谷又屈曲外通,構成一處典型的可進可退、易守難攻的軍事要沖。

康營即“光狼城”,這裏本來是趙後方泫氏、大糧山對老馬嶺防禦前哨的重要後援和補給基地;後來為秦左庶長王龁所攻占,成為秦軍東進的基地。

歐陽朔一行降臨的光狼城,便是此地。

這且不提,先介紹完廉頗布置的另外兩條防線。

其二,丹河防線。丹河發源於高平、長子界山丹朱嶺,逶迤東南流,由高平中央縱貫全境,迤南經晉城,至河南注入黃河,谷深而流量大,沿岸地形開闊,便於大部隊運動。

廉頗利用這道天然屏障,於丹河東岸沿山一線構築了第二道防線,是為趙軍的縱深主體防線,亦即主陣地。這道防線由泫氏以東南沿丹河東岸的趙莊、大糧山直至高平、晉城交界的上,下城公村一線;由泫氏以西北沿丹河東岸依次為店上、企甲院、圍城、石門,箭頭、三軍、韓王山、永祿、長平、掘山、絕水、丹朱嶺一線。

大糧山,為廉頗屯積糧芻之所,由此山東北行,依次又有官甲嶺、七佛山,三山連麓,實為一山體。是山在高乎中部群山中為最高,向東北可以看到故關,向西南可以看到老馬嶺,與其北10余千米的韓王山,一南一北,居高臨下,構成趙軍幾十裏防線上的兩只眼睛,可使整個戰場敵我態勢如指諸掌,可自如調度河東之我,嘹望河西之敵。

如此形勢,從軍事地理視角看,是極其優越的,特別是在冷兵器作戰和沒有現代通訊手段的古代戰爭中,則顯得倍加重要。山下左有小東倉河河谷,右有東倉河河谷,平行向東北延伸,直指邯鄲方向,可保持與後方密切聯系,可保障輜重糧芻補給。

廉頗幕府,便是設在大糧山。

韓王山,位於高平北7.5千米,為丹河、小東倉河與永祿河分水嶺,此山獨立摩雲,登臨四眺,但見數十裏丹河兩岸川原、村落、景物,可謂歷歷在目。

韓王山西面有余脈將軍嶺,高聳幾可與主山比肩,登高遠眺,數十裏丹河一線,亦可一望無遺。如三年相峙階段大糧山為廉頗設幕處一樣,韓王山便是決戰階段主將趙括的幕府,而韓王山西麓至丹河一線,則是決戰的主戰場,亦即最後趙軍被圍困的中心地帶。

長平關,位於高平北境與長子交界處,關北為濁漳河源頭,屬濁漳河一源,關南有丹河通關下逶迤東南。關東、西各為山頭,西山頭即丹朱嶺,為一方最高峰,長平關北坡相對平緩,關南坡陡峭,登臨南眺,頗有居高臨下之勢。

長平關為廉頗構築的趙軍第二道縱深防線的北部終端,為防禦秦軍東下或北上的巨防。

其三,百裏石長城防線。這條防線大體亦呈西北一東南走向,以東西向為主。此防線西起長平關,逶迤向東經南公山至羊頭山,再經金泉山至陵川與壺關交界的馬鞍壑,因為沿山亙嶺而構築有簡易的長達百裏的石長城故名。

如果說老馬嶺是趙的防禦前哨,丹河是主陣地,那麽百裏石長城就是趙的後路子。這條防線是廉頗構築的最東北即最深入趙後方,亦即關系到上黨乃至大本營邯鄲安危的最後一道巨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