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回 藉慈力幹戈化香花 憫眾生經典傳東土 (第5/8頁)

那眾官將唐僧接入弘福寺。一寺僧人都來奉承,詢問西行經歷。三藏道:

“端的離奇曲折,容貧僧日後記載下來請諸位長老過引”翌年由三藏口授,弟子筆錄,果成十二卷《大唐西域記》,詳記一路見聞及諸國風土習俗、山川物產。至今傳世。此乃後話。

是日晡時,唐王召三藏入宮。撫慰之余,忽問起當年隨行趙錢二校尉下落。三藏只道兩人積勞成疾,途中暴亡。太宗信以為真,即傳旨厚恤其家眷。

敘說片時,又賜宴為三藏接風。席間唐王聞三藏一路所經艱厄困苦,十分欽佩;請教佛理經義,又聆其言辭雋永、見解警辟、愈加嘆服。遂誠心請三藏臍身卿位,共謀朝政。三藏力辭道:“貧僧無所求,只願開譯場翻經。還望陛下成全!”太宗皇帝慨然應允,著房玄齡在全國選通梵文曉經論高僧入譯場為“證義”、“綴文”①等,輔佐三藏;又備齊“筆受”、“書手”②一應人員;譯場所需一切用品亦由朝廷供給。

萬事鹹備,“譯主”三藏即開場譯經。先於弘福寺,後又移居慈恩寺翻經院。先後主持譯出各類經籍七十五部,計一千三百余卷。使大乘經典在東土廣為流傳,皈依向善者日眾。太宗皇帝在世時,對法師極為推崇;三藏譯出《瑜伽師地論》一百卷後,他欣然作《大唐三藏聖經序》,褒贊法師取法、譯經功績。序雲:

..我僧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幼懷慎敏,早悟三空之功;長契神清,先包四忍之行。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

故以智通無累,神測未形。

超六塵而迥出,使千古而傳芳。凝心內境,悲正法之陵遲;棲慮玄門,慨深文之訛謬。思欲分條振理,廣彼前聞;裁偽續真,開茲後學。是以翹心凈土,法遊西域。乘危遠邁,策杖孤征..窮盡異邦,詢求正教。雙林八水,味道餐風;鹿苑鷲峰,瞻奇仰異。承至言於先聖,受真教於上賢。探賾妙門,精窮奧業..譯布中華,宣揚勝業。引慈雲於西極,注法雨於東陲。聖教缺而復全,蒼生罪而還福。濕火宅之千焰,共撥迷途;朗金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惡回業墜,善以緣升。升墜之端,惟人自作。譬之桂生高嶺,雲露方得泫其花;蓮出綠波,飛塵不能染其葉..方冀真經傳布,並日月而無窮;景福遐敷,與乾坤而永大也歟!

三藏回長安第二十年早春,譯畢《大般若經》不久,於玉華寺溘然長逝。

據寺僧說法師寂滅時,曾聞天上一派仙樂,悠揚悅耳;又見半空祥雲藹靄,多時才散。一準是菩薩仙聖迎法師赴靈山成佛也!消息傳出,長安城中無人不信。

1988.5—1993.8 草稿

1993.9—1994.9 稿

① 證義、綴文——為譯主的高級助手,負責校勘譯文辭義與文稿潤色。

② 筆受、書手——為譯場一般工作人員,負責記錄譯主口授的譯文與謄清文稿。

1994.10—1995.9 二稿

1995.12—1996.3 三稿

後 記

八年前春天的一個清晨,窗外陽光明媚,丁香婆娑。我伏在書桌上寫下《新西遊記》的第一行字。時光流逝,轉瞬八載過去。唐三藏終於到達他心中的靈山。我呢?

書稿寫出後,有記者問我,是什麽觸發了我“突發奇想”,要重寫古典名著《西遊記》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我喜歡這部小說。上小學時就讀過少年版的《西遊記》,看得廢寢忘食。成年後重讀,感覺便不同了。我當然還是非常喜歡她;以至於愈喜歡,愈不能容忍她的缺點。小說一方面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殘酷,卻又幻想“樂土明君”;歌頌孫大聖的反叛精神,又讓他“知悔皈依”..

《西遊記》思想性方面的“問題”,或可歸之於原著者的“時代局限性”。

今人似不應苛求。但作品的最大不足還是在形象塑造上。在這方面,《西遊記》與略先問世的《水滸傳》相比,不能不說是相形見絀。華師大古典文學教研室郭豫適、簡茂森教授指出:孫悟空、豬八戒這兩個形象的塑造是成功的。但取經四眾中,唐僧和沙和尚這兩個藝術形象的塑造就比較差。

唐僧的精神面貌和性格內容顯得比較貧弱..沙和尚形象就顯得更為蒼白模糊、缺乏鮮明的個性。..看來,編述神奇生動的故事,吳承恩是很擅長的。但比起施耐庵、曹雪芹在同一部小說裏塑造出成群的使人讀了不能忘記的鮮明的藝術形象來,《西遊記》在這方面就遜色了。①《西遊記》還有一些明顯謬誤或敗筆,如書中把《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簡稱為《多心經》,並派生出“多心和尚”的故事;如石猴拜師學藝、師父須菩提面目的不釋不道;再如唐僧與八戒喝子母河水懷孕、師兄弟之間無聊地插科打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