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7章 皇帝的心思

這個早朝,持續了兩個時辰。

最後達成了三條意見:

一,命距離遼江最近的幾大重鎮迅速組織兵力做好防守準備,周圍衛所嚴陣以待,保持待命狀態。

二,由於對遼江疑惑太多,朝廷將派遣一支千人的打探騎兵,迅速前往遼江收集各路情報,必須讓京城第一時間拿到第一手軍情。這任務被交到了虞博鴻手上,虞博鴻迅速組織了一支千人禁軍,命自己信任的禁軍副統領嚴鵬領兵,當晚便出發。

第三嘛,皇帝將壓力開始往燕安施加。

上至皇帝,下到朝臣,雖然心憂遼江局勢,但卻不想發兵。既然遼江為燕安擋了災,那燕安此去幫忙分憂也就理所應當。韃子可以迅速穿過草場,繞行遼東,那比他們更近的燕安行動起來自然更簡單。

對付韃子本就是燕安王和燕安軍存在的意義。所以,原本該出的羊毛還出在羊身上,朝廷就可以省下大筆開支了。

這好主意一出來,就引發了眾朝臣的肯定。

是啊,燕安沒了韃子之困,也便閑來無事了。他們出兵,也無後顧之憂,再不用束手束腳,大可以大軍壓上,甚至可以與遼東打個合作。若運籌得當,說不定可以一舉將韃子趕出個千裏之外呢?

再說了,燕安軍與韃子是老對手,對韃子了如指掌。而遼江之所以節節敗退,說不定就是對韃子套路不熟悉不了解導致。所以燕安兵力一出,沒準韃子一害怕,就主動退兵了呢?

抱著這樣的心理,聖意被以最快速度往燕安送去。

皇帝要求讓燕安傾盡全力快速組兵,以快速度支援遼江地,與遼江合作收復失地,將韃子趕出邊境。

同時,皇帝還委派了自己信任的武將印遠和暗衛路飛,一明一暗各帶一路人前往燕安施加壓力,務必壓迫燕安打起十二分精神去執行軍令。

此時,已是三月十二。

三月十三,京中又收到遼江來信。

求援:除了需要兵力,還需要大量糧草和兵器。越多越好。求朝廷迅速組織軍資戰資。

這事,朝廷再不願,也不得不開始往外掏銀子。誰叫刻不容緩呢?

籌銀籌糧成了當務之急。

國庫糧倉開始往外掏,前朝後宮,貴族富戶,民間百姓也開始發動籌款。

一道道政令開始往江南和兩湖大糧倉發,調糧。

朝廷知道,燕安緊急支援,糧草肯定也跟不上。既然要打透,糧草必須充足了……

而隨著糧食被一批批調用,糧價也在不知不覺開始往上走。

三月十六,遼江王從中部地區調用的一萬兵還未趕到支援地,便被再次繞行的韃子打了個正著。援兵潰散,支援未成。

據說不像往年野蠻彪悍有余,毫無布局和前瞻,今年的韃子有如神兵附體,不但戰鬥力超強,韌勁十足,還因為屢屢得手,氣勢恢宏,眼光長遠。幾乎一打一個準。

三月二十二,最新軍情:三日前,奉城失守。

滿朝嘩然。這意味著韃子距離京城又近了八十裏地。

兩個時辰後,帶領了千人騎兵前往遼江負責打探戰局,傳送軍情的禁軍副統領嚴鵬拖著一條跛了的腿回來了。

他形容狼狽,傷痕累累,渾身是血。

他帶的千人,全軍覆沒,只剩他一人。

滿朝震驚。

嚴鵬表示,他帶著打探騎兵按著朝廷命令,是先往戰局最嚴酷的奉城而去。當時暴雨滂沱,大大影響了他們的判斷。

眼看快到地方,他們全力馳騁,用了最快馬速沖刺。可這時他們卻遭遇了伏擊。這個時候他們才知,原來奉城前一晚已被韃子打下,遼江部隊已然退守別處。

他們為了便於馬行特意避開山區往北借道,又因為暴雨掩蓋了煙火和撤離痕跡,所以沒發現遼江戰敗撤軍,也沒能接到遼江情報,運氣極差地自投羅網。

他們人馬奔波俱疲,體力不支,面對韃子箭雨,他們全員無路可走,只得拼力搏殺。

雨停之時,十裏地外,奉城方向,大火沖天,哭聲震耳,韃子燒了奉城,殺人無數。

他們盡力了,全員戰死。

只活了他一個。

他之所以能活,是韃子刻意羞辱,留他一命。他被挑斷一條腿的腳筋後被放。他本欲當場自刎,但為了帶回軍情,還是忍辱而回。此刻消息帶到,他願意以死謝罪……

滿堂鴉雀無聲。

不久前,才剛收到遼江軍情啊!

時間,對上了!

嚴鵬帶的人,和撤離的遼江軍只差了一天。遼江王戰敗的消息還沒傳開,所以導致嚴鵬探軍沒收到消息而被全殲了。

剛好,就差了那麽一點點。

一點點!

可……總覺得有些巧?

既是暴雨滂沱,嚴鵬和他的人都沒發現奉城失守,那韃子又如何知曉會有一支騎兵在接近並提前布局來伏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