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第3/4頁)

[71]特別高等警察,過去負責思想犯罪、鎮壓社會運動的警察,直屬於內務省,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廢止。

[72]鍋屋小巷(鍋屋橫丁)是南北縱貫東京都中野區本町、中央兩地區的商店街,江戶時代是通往妙法寺的參拜道,有家叫“鍋屋”的茶店,故被如此稱呼。

[73]一種日本傳統面具,表情模仿往灶裏吹氣的男子表情,眼睛一大一小,嘴巴高高噘起。

[74]鳥口原本要說的應是“蛇有蛇道”。

[75]正式名稱為《青砥稿花紅彩畫》,為歌舞伎戲碼之一,白浪即盜賊,描寫五名知名盜賊的大顯身手。

[76]鼠小僧為日本知名盜賊之一,也是《白浪五人男》中的盜賊之一。

[77]巖顏料是日本畫專用的顏料,以各種礦物和半寶石研磨制成。使用時與膠混合。

[78]仙台四郎,江戶時代末期到明治時代的真實人物,因智力障礙無法言語,但他拜訪的店皆生意大好,因此生前受到各地歡迎。死後被視為保佑生意興隆的福神。

[79]種子島為火繩槍的別名,一五四三年從歐洲傳到日本種子島,故被如此稱呼。短筒是一種槍身較短的手槍。

[80]起源於日本中世紀的表演藝術之一,明治以後也稱能樂,包括能及狂言。同時具有舞蹈和戲劇的要素。般若則為能樂中鬼女的角色。

[81]上面裝飾有花朵的鬥笠,多為節慶表演時所戴。

[82]一種頂部圓淺的鬥笠。

[83]一種圓盤狀、半覆臉的鬥笠,原為江戶時代的三度飛腳(每月往來江戶、京都、大阪三地的信差)所戴,故名。

[84]江戶時代到明治時代初期一種階梯狀的抽屜櫥櫃,兼具階梯與櫥櫃兩種功能。

[85]收藏書畫古董的箱子上,記載品名、作者、來歷等信息的文字。

[86]歌舞伎戲碼之一,描述平安朝武將源義經一行人逃往奧州時,在加賀國安宅關被攔下,義經一行人假扮為山伏,對關守說他們正在化緣(勸進)途中,關守便要義經的部下弁慶讀勸進帳(化緣簿)來聽聽,於是弁慶隨手拿起一份卷軸,偽裝成勸進帳朗聲念誦。

[87]日本風俗在五月五日兒童節會懸掛上大鯉魚旗,鯉魚旗眼睛渾圓,嘴巴張開。

[88]阿龜面具和阿多福面具都是醜女面具,表情滑稽。

[89]能面的一種,最小巧的年輕女性面具。

[90]觀阿彌(一三三三~一三八四),南北朝時代的能樂演員及作者。被視為猿樂的始祖。

[91]世阿彌(一三六三~一四四三),室町時代前期的能樂演員及作者,為觀阿彌之子,與父親共同確立能樂,並提高了能樂的藝術性。

[92]猿樂是流行於平安時代到室町時代的日本演藝,觀阿彌與世阿彌集猿樂之大成,確立其形式,即為現今所稱之能樂。

[93]在日本說到鬼,一般是佛教中地獄鬼卒的形象。

[94]日本民間故事。故事開頭是猴子看到螃蟹拿著飯團走在路上,便花言巧語拿撿到的柿子種子與螃蟹的飯團交換。

[95]瑪琳·黛德麗(Marlene Dietrich,一九〇一~一九九二),德國演員及歌手,一九三〇年代活躍於好萊塢電影界,一九五〇年代起則以歌手身份活躍於演藝界。

[96]在日文中,主人除了有雇主、主人之意,平常也指老公、先生。

[97]裃為江戶時代武士的正式禮服,有肩衣和長褲裙,兩肩呈三角形。

[98]日本習俗,在七夕時會將寫有心願的短箋綁在竹枝上,祈求實現。

[99]春季至夏季,日本人習慣到海邊去撿貝殼或摸蛤蜊。

[100]指立春前一天,日本一般會在這天撒豆子驅鬼並招福。

[101]氏子原本指祭祀氏神(某一特定區域的居民共同祭祀的神道教神明)的氏族子孫之意,後來轉變為居住於祭祀某一氏神的地區的居民。

[102]即茶壺的意思。

[103]追儺儀式始於中國。平安時代,宮廷中會在除夕日舉行盛大的追儺儀式,驅趕裝扮成鬼的人,象征驅逐惡鬼及疫病。

[104]渡來人指日本古代四世紀到七世紀之間,從朝鮮、中國來到日本定居的外國人。他們帶來先進的技術及文化,對當時日本各方面的發展大有幫助。

[105]物部守屋(?~五八七),敏達天皇、用明天皇的最高執政官,因排斥佛教而與蘇我馬子對立,用明天皇死後欲立穴穗部皇子為帝,被蘇我氏攻討而死。

[106]佛在所即佛陀出世之地,指印度。

[107]空穗舟為一種挖空巨木中心而成的中空小舟。

[108]“羽田”與“秦”日文發音皆為hata,羽田氏為秦氏末裔一說,詳見《絡新婦之理》及《塗佛之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