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冊 第二十一章 廟中往往來擊鼓

南宋尊孔崇聖,只要是稍微富庶些的地方,都設有孔廟,四時享祭,香火不斷。宿陽雖是小城,卻素有仰聖育賢之心,在各地鄉紳捐助與官府的支持下,在幾十年前也建起一座孔廟,安享周圍村鄉縣城的香火。

此時正是四更天,無論是廟祝還是守廟的莊戶都已沉沉睡去,孔廟內外一片寂然。唯有幾棵唐槐上的烏鴉,偶爾嘶叫一聲,更顯得寂寥空廓。可在筆冢吏眼裏,那一股強烈的靈氣波動,卻是遮掩不住的。

朱熹與陸遊對視一眼,心中暗暗提高了警惕,兩人並肩拾級而上。其他五名筆冢吏帶著惶恐跟在後面,彼此下意識靠得很緊。諸葛家與韋家如此和睦,還是破天荒。

這座孔廟規模不大,像是大成門、泮池、狀元橋之類的建築都付之闕如,過了欞星門之後,便是一片不算太大的廣場,廣場盡頭便是坐北朝南的一座正殿。這正殿是典型的孔廟構造,上有單脊歇山頂,通體只有五楹,前後三跨,殿頂蹲著數只岔脊獸,做工倒還算精致。殿旁為東西兩廡房,左邊是鄉賢祀,右邊是子弟堂,聯結的紅墻上還寫著“德配天地”“至聖先師”等字樣。

他們一行人到了大殿之前的廣場,各自站定。陸遊環顧四周,發覺那股強烈的靈氣來自擺在殿中的孔聖塑像。那孔聖人的塑像峨冠博帶,面容栩栩如生,一襲素色長袍飄飄若仙,一看便知出自名家手筆。

陸遊挽了挽袖子,邁步就要進殿,卻被朱熹拽住了。朱熹正色道:“孔廟是天下學統的淵藪,就算我輩要在此作法收筆,也該先禮而後兵,心懷恭敬,不可褻瀆了聖賢。”

陸遊撇撇嘴,知道他是個迂腐儒生,也不跟他爭辯,招呼其他幾位筆冢吏一起跪倒在地,依著祭孔的禮儀拜了幾拜。朱熹拜得特別認真,全套動作一絲不苟。

等到七個人都拜完之後,那孔聖的塑像突然動了一下。這時候,大家才看清楚,孔聖的懷中,居然立著一支筆。這支筆與普通毛筆並無二致,只是氣勢極強。但凡筆靈,多少會帶有些光芒,而這一支筆卻寸芒不散,反而把周圍的幽光也吸收一凈,它身周數尺之內極黑極深,如同籠罩著一層黑霧,難以看清形體,讓人覺得深不可測。

陸遊雙目寒光一綻,認定它正是此行的目標。這時一陣強大的靈力以筆靈為中心向四周彌漫開來,眾人均覺得氣息一窒。陸遊發現這氣息與朱熹的浩然正氣十分相似,只是強出百倍之上。這支筆靈似乎全無藏匿的打算,就這麽大刺刺地顯現在他們面前。

它的筆管之上豎銘一列字跡,上書:“道源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短短十二個字,居高臨下,睥睨眾生,仿佛與天地聯結,蘊含著無限氣勢。

“果然是這一支筆啊……”朱熹仰起頭來,目不轉睛地盯著這支有筆冢以來最兇惡的筆靈,心中無限感慨。他的養氣功夫再深沉,此時也無法抑制情緒,從肩膀到膝蓋都激顫起來。

天人筆!

董仲舒的天人筆!

那筆靈居高臨下,毫不掩飾地釋放通天的浩然正氣,朱熹、陸遊與一幹筆冢吏的靈台一下子被這氣勢淹沒。朱熹雙膝一軟,幾乎要跪在地上。饒是他心高氣傲,此時也不得不收斂氣息。

董仲舒是何等樣人?天下儒生,誰能抗拒他的威嚴。

董仲舒生時去孔聖四百年,去孟聖二百年,乃是儒家承前啟後之一代大宗師。此人奠定了儒家三綱五常的倫理基礎,更首倡“天人感應”學說,成為後世儒家治學第一精要——故而筆稱“天人”。董夫子在儒門的輩分之尊,只在孔孟之後。莫說是朱熹的紫陽筆,就算是顏師古的正俗筆,見了它亦只能俯首。

面對前代大賢,朱熹只有俯首叩拜的心思,陸遊卻神色凝重起來。董仲舒這支筆,他是知道的,也知道當初曾經發生過什麽。

董仲舒儒學大成之後,曾向漢武帝進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得到漢武帝首肯之後,董仲舒便親率門下弟子橫掃天下,大肆捕殺百家傳人。諸子百家雖得筆冢主人暗助,但他們所面對的是掌握了“天人”精要的董仲舒與整個大漢朝廷。“罷黜”歷時二十余年,直至董仲舒去世,百家已被殺得人才凋零,十不存一,慘烈至極。儒家遂成官學,大行其道。

筆冢最為珍惜歷代才情,總設法不使其付諸東流。而這董仲舒為了儒家獨尊,竟滅盡天下百家學說,稱為筆冢最兇惡的敵人,真是毫不為過。

“難怪那白虎仆能毀殺諸筆,原來它的主人是董仲舒的天人筆……”陸遊喃喃道,脊背開始有冷汗流出。《白虎通義》根本就是董仲舒《春秋繁露》一脈相承的理論學說,那只白虎做了天人筆的奴仆,可以說是順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