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冊 第五章 五嶽尋仙不嫌遠(第3/4頁)

羅中夏注意到這個諸葛一輝故意用“咱們”套近乎,心裏有些想笑,他故意忽略掉這個重點,彈彈桌面道:“我聽說諸葛家在南明山已經經營了幾百年,反復犁了幾十遍,所得的筆靈也不過幾支。這一次我們該如何做,才能保證找到筆靈呢?”

諸葛一輝對此早就胸有成竹,他拍拍身旁堆積如山的資料道:“我們首先需要確定的是,究竟是管城七侯裏的哪一支隱藏在南明山中。”

“連你們都不知管城七侯的身份嗎?”顏政問。

諸葛一輝道:“管城七侯是筆冢主人親封,後世只有猜測,卻從沒有人確知究竟是哪七支。”

“應該都是名氣最大的吧?”羅中夏插嘴道,“你看那兩支已經確認的筆靈——李白的青蓮筆,王羲之的天台白雲筆,這兩個人在歷史上赫赫有名啊!”

諸葛一輝搖搖頭:“並非那麽簡單。筆冢主人遴選七侯的標準為何,沒人說得清楚。比如你看李太白算七侯之內,但與之齊名的杜甫秋風筆,卻沒有位列其中。可見筆冢主人的想法,當真神秘莫測。”

“照你這麽說,豈不是毫無辦法了?”

諸葛一輝沒有回答這個問題,卻忽然換了一個話題:“你可知這南明山因何而知名於天下?”

“總不是因為奧特曼吧?”顏政對這種明知答不上來的設問句很不耐煩。

“只因為這南明山景色天造地設,便於石刻。於是從晉代以來,歷朝文人墨客多專程來此,題壁留詠,久而久之便演化成了摩崖石刻,少說也有百余處。名流題詠,丘壑生輝。有句詩言‘好借南明一片石,同垂名字照千春’,說的就是這段風流雅事。”

隱藏一片樹葉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它藏在樹林裏。

筆冢主人看來也知道這個理論,才把這七侯之一藏在這片摩崖石刻之中。

只是,真的這麽簡單嗎?

諸葛一輝道:“眼見為實,咱們現在就去南明山上觀摩一番。據說七侯之間是可以互相感應的,我想羅先生如果親身前往,或許會有些新的收獲。”

羅中夏的青蓮遺筆也勉強算半個管城七侯,七侯之間相互吸引,或許他親身前往會發生些不同的事情。於是諸葛一輝的提議得到了所有人的贊同,都顧不得旅途疲憊,紛紛表示早去為好。

這一天天氣頗為不錯,薄雲半陰,涼風習習,間或有幾束陽光自雲層透射而入,遠處山澗霧靄繚繞,正是個適合登山遊玩的好天氣,不至於太曬,也不會有雨多路滑之虞。

魏強留在家裏看守,諸葛一輝帶著羅中夏、彼得和尚、十九和顏政四人,循山門拾級而上。此時已經過了旅遊旺季,遊客很少,附近山路上只有他們五人。他們穿過了寫著“南明山”題字的門樓之後,便到了一汪清澈的湖池,名叫明秀湖。

“南明山並不大,但是其間飛瀑、丹崖、幽洞、魚池錯落有致,自然情趣遠勝別處。大家請看,明秀湖是個山湖,方圓只有三四平方公裏,主要水源是一條瀑布從山壁的崖頂飛瀉而下,水花四濺,宛如晴雪,所以這一條瀑布便被稱為瀝雪瀑。”

諸葛一輝如同一個稱職的導遊,一板一眼地介紹著沿途的景致,看起來這南明山的一草一木他都已然熟諳於胸了。

“諸葛先生,這些景點介紹能不能就省掉啊!”羅中夏心裏有事,實在沒心情聽這些東西。他現在一直在想的是,這究竟是不是個圈套。

諸葛一輝正色道:“羅先生,你這便不對了。筆靈本是文人性靈,文道正途是入情入勝,與自然相互感應。這一處處景致風光,無不浸染古人的感悟,誰知哪一處與七侯有關呢?我給您介紹這些,也是有深意的。”

被他這麽教訓了一通,羅中夏只得悻悻縮回頭。十九輕輕挽起他胳膊,小聲道:“你呀,就當作旅遊不就好了嗎?”羅中夏被她這麽一挽,心情有些激蕩,想起顏政之前教過的法子,搔了搔頭道:“旅遊的重點不是景色,而是跟誰一起旅遊吧?”

十九聽了“撲哧”一笑,抿著紅唇搖搖頭,拖著他朝前面山路走去。顏政在身後評價道:“拙劣。”

從明秀湖往上,兩側翠竹成林,清幽恬靜,夾著一道狹窄的石階山路往山頂而去,箭狀的繁茂竹葉遮擋住了兩邊風光,恍如置身淡雅竹園之內。但若是仔細觀察,便會發覺竹林深處竟是條條峭壁,行人在不知不覺間,已經深入崎嶇山間,往往令人悚然一驚。

很快眾人走過了半山亭,遠遠可以望見麗水城。諸葛一輝說了些文人典故,羅中夏都沒怎麽聽過,青蓮筆也無甚響應,懶洋洋地躺在胸中。

過了半山亭略微一轉,看到山崖香樟樹林之間有一處池塘,旁邊碑銘寫著“印月池”三字。只見淩空橫出一條粗大的碧青色石梁,跨過整個印月池,如虹似橋,長約百余米,有如一條氣勢萬千的筆掛。為數不多的幾個遊客指指點點,舉著相機照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