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理政(第2/5頁)

奇貨可居的完全壟斷市場的生意是很好做的,感謝秦始皇在上郡和鹹陽之間修了一條直道,讓上郡和原本的政治經濟中心鹹陽直接相連,於是大車的紙張被運到鹹陽,再借由鹹陽四通八達的道路向全國各地輻射,換回大把的錢財和大量生鐵。

不是沒有人眼紅,但這不是私人的買賣,而是周王姬的官營生意,即便同是諸侯王,你不懼周王姬,可也得掂量掂量人家身後的西楚霸王吧。

也有和項羽徹底翻臉不再懼怕他的,比如六月的時候田榮反於齊,一口氣吞掉了被項羽一分為三的齊國,而後對分封不公不滿的陳余向齊國借兵開始反趙。

田榮對項羽憤恨至極,是唯恐天下不亂的,只要是給項羽搞事,那他借兵就借得爽快,於是陳余那邊是壓著張耳在打,除此之外,燕王臧荼同遼東王韓廣也在打仗。

各處皆有戰火,項羽也是分身乏術,但你可以不顧及項羽,但你不能不管民心吧。

周地運來的紙張,每兩千張紙都有一個編制竹籃的外包裝,包裝上面用布帛寫了九原百姓如今的慘狀,和他們賣紙換鐵的緣由,上郡的危機,所以用鐵買紙會有一定的折扣。

折扣其實都是小事了,匈奴那是異族啊,民族之戰是很能激發起中原百姓同仇敵愾之心的,所以你想要強搶,那你就會失民心、失道義。

再看看買紙的都是什麽人,讀書人啊!

讀書人罵人那叫個慷概激昂、入骨三分,你若敢做出違背大義的事,那你就準備好被文人花樣譏諷暗罵,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沒有辦法力破,那就換一種更高明的、更能從源頭上解決問題的方式,他們開始研究這紙張的工藝。

但,運送紙張的都是不了解制作工藝的普通商隊,周地的造紙作坊只做批發不做零售,而且無論各地的紙張再如何供不應求,周地也不在上郡以外的地方開設作坊,所以各諸侯王偷偷擄走的人,半個有用的字也說不出。

同時也因為周地如此分利給商人,各地的商人明裏暗裏很是維護周寧,再有情報分部暗中控制輿論,叫眼紅的諸侯王再心動也只能看著,至少明面上,誰也不敢動作。

項羽和範增當然也聽說了周地賣紙的事,項羽頗覺驕傲,先生不愧是先生,而範增也是暗中點頭,周寧果然有王後之才。

至於交通不便的漢中、巴、蜀之地,人從棧道上經過尚且不易,更何況要運送貨物,所以周地的紙張並未銷售到劉季那處。

至於九原和匈奴之地的紙張銷售,畢竟屬於“走私”,外包裝自然而然的就被“損耗”了,而且往九原也不敢大批量的賣貨,因為匈奴可不管民心大義,他們就是異族,不花錢的明搶才是他們的正義,而敢於“走私”的,自然也有他們的人脈路子。

同時因為外流到匈奴的紙張稀少,物以稀貴,所以到草原的價又比到中原的價還要貴上一倍,尤其是裝訂成冊的書本,還有精包裝的卷軸畫卷,喜好文墨的人,就愛這份風雅精致。

從四月到六月,兩個月的時間,上郡有足夠的錢財,又有足夠的需求做支撐,經濟很快發展起來,百姓的生活也一日好過一日。

身強體壯又膽大有錢的,可以自己組建商隊到造紙作坊拿貨,雖然外出行商賣貨的風險大又費心費力,但是自己做老板,利潤高啊。

身強體壯,膽大但沒錢的,可以加入商隊做腳夫,雖然風險大又費力,但是工錢高。

反而是加入造紙作坊和冶鑄作坊,工錢不高,要求不低,規矩還不少,因為賣紙發了財的老板和腳夫們,表面上嗤之以鼻,暗地裏卻為兒子尋了老師讀書識字,所以在周寧還無力顧及上層建築的國民教育時,民間已經自發的興起了私學。

什麽時候都不要小瞧民眾的智慧和力量啊,喜問,“私學可要收稅?”

他們雖然得了全套的秦朝官制法律,也開始在周地推行運用,但秦朝是禁止私學的,所以沒有這方面的前例可依。

“諸位認為呢?”周寧把問題拋了回去。

喜想了想,道:“老夫認為不收,讀書識字的人多了,往後作坊擴建再招人時也便宜。”

畢竟如今作坊的產量是跟不上外頭的需求的。

張良居於周寧的左手第一位,也搖頭道:“某也認為不收,讀書之事到底不同於商賈。”

黑也道:“都讀書明理了,再教規矩也容易些。”

也有持反對意見的,說話的是高奴的父老,“都去行商,去教書,去上學,去做工人,地裏的莊稼誰種?不禁止私學可以,但不收稅是否鼓勵太過。”

雖然能掙錢從外面購買糧食,但若是形成了依賴……人不用紙不會死,但不吃飯卻是活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