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種田文裏的女主(11)(第2/4頁)

每個小孩兒心裏都有一個榜樣,蘇二郎也不例外,以前他心裏的榜樣是堂兄,現在是二姐,在家裏說一不二的二姐,力大無窮、能打獵、會采草藥的二姐。

他希望自己長大以後能像二姐一樣,而不是像堂兄一樣去學堂讀書,讀書有什麽意思,他二姐動動手指頭,就能把人給打趴下。

所以七歲的小家夥並不是很想去讀書,可爹娘偏偏要送他去讀書,他去求了二姐,二姐不肯幫他說話,他也就只能去二姐的未來婆家讀書了。

在蘇家三房的食物鏈裏,蘇二丫是排在最前頭的,其次是蘇老三兩口子,最後才是這倆小的。

蘇苑按照劇情當中的記載,還是去山上救了會刺繡的董娘子,在劇情裏,董娘子為了報救命之恩,要收原主做學生,只是原主把機會讓給了堂姐。

蘇苑也把機會讓出去了,不是因為要為誰奉獻,而是她用不著跟董娘子學手藝,雖說她的刺繡功底不怎麽樣吧,但上輩子也是經過名師教導的,見過比董娘子更高超的技巧。

之所以自己不能成為刺繡大師,不過是因為缺少練習,還少了那麽幾分天分,但確實不需要再跟著董娘子學習,與其浪費這個機會,倒不如讓三丫去。

小姑娘在原劇情當中是個白眼狼,如今倒是看不出什麽來了,該幹的活都幹,不會再無理攪三分,也不會哭哭啼啼的要好處,看著倒像是個正常的六歲小姑娘了。

蘇苑也不想為難一個六歲的小姑娘,盡管她沒辦法把人當成自己的親妹妹,但生活在一個屋檐下,總不至於一點感情都沒有,與其浪費一個學習的名額,倒還不如給了三丫。

人活得有奔頭了,也就不會顧著耍心思、玩心計了。

再者,好壞都是對比出來的,跟蘇老三夫婦比起來,老宅那邊顯然要更不得人心。

蘇老三夫婦把二郎送過去讀書,束脩一分沒差的都交上去了,不像老宅這邊,到了正月裏,準備交束脩的時候,硬是一個子兒都不往外掏。

問就是自家親戚,沒必要。

周家和蘇家已經定了親,過幾日就是正兒八經的親家了,為了份束脩,鬧得兩家人臉面不好看,再影響了兩個孩子,實在犯不上。

可任由別人白白占便宜,周家老兩口心裏頭也不舒服。

一份束脩先不提價值幾何,關鍵是這事兒辦得太惡心了,就跟人吞了蒼蠅一樣,知道不臟不凈吃了沒病,可壓不住那股惡心勁兒。

“不交就不交,只他們會惡心人,咱們就不會嗎,蘇大郎非要在學堂聽課,咱不能往外攆,但收上來的作業,父親不批就是了,上課也不必管他,全當沒這麽一個人,看會不會把束脩補上。”

周懷城這主意出的,就是在以牙還牙,當然這比直接把人趕出學堂要強,可也有些失了體面。

“好歹也是未來親家,就算了吧,別鬧僵了,讓別人看笑話。”周父很是無奈的道。

蘇大郎也不是個讀書的料子,既然讀不出名堂來,那就不可能一直讀下去,左右在學堂裏待不了幾年。

周懷城可不是個受氣的主兒:“您的親家是蘇家三房,不是蘇家大房,再說這兩邊可以都已經分家了,關系差了一層呢。”

“父親您聽我的,這不光是銀子的事兒,關鍵是不能慣他們這毛病,現在是不交束脩,那將來呢,會不會還要打著兒子的名頭做壞事兒?”

“與其也等將來收拾爛攤子,倒還不如現在就把口子堵死,咱們得方便,他們將來也不至於闖出大的禍事來,兩相得益的事情。”

周父現在確實把小兒子的前程放在第一位,他的孫輩們現在還不好說,但是在子侄輩,就指著小兒子一償他多年的夙願,光宗耀祖。

“照你這麽說,蘇家大房還得感謝咱們了。”周父樂呵呵的,“行吧,就照你說的辦,但這事兒將來你跟蘇姑娘解釋清楚,夫妻之間別起了怨懟。”

周父拍了拍小兒子的肩膀,頗有幾分欣慰,他就知道這孩子心思清明,就算是喜歡蘇家姑娘,也不至於沒了自己的主意。

說實在的,就蘇家大房這通鬧騰,他還真有點後悔給小兒子定下這門親事,沒有任何的助益不說,將來要是拖了小兒子的後腿,那他哭都沒地方哭去。

“爹放心吧,兒子肯定會跟阿苑解釋清楚的,阿苑是明事理之人,會理解的。”

普天之下,周懷城最了解的就是自家殿下,他敢斷定,如果是阿苑來處理這事兒,結果肯定跟他差不多。

周父擺擺手,實在不想多說什麽,他是登了蘇家的門才知道,蘇家那個小姑娘就一個名兒叫‘二丫’,生下來按照次序排的,說是長輩起的也行,至於‘阿苑’這個名字,要麽是自家兒子給起的,要麽就是小姑娘自己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