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第3/5頁)

特別是,那個“突突突”的,會自己動起來的,那個“拖拉機”,嗷嗷!

凡是男兒,就沒有不喜歡車車的!

烏~爾袞顧不得去思考草原上的馬匹騎兵該怎麽辦,硬是仗著力氣大,一馬當先擠到瑞親王的副駕駛位置,看著瑞親王發動“拖拉機”,轉動“方向盤”,車子動起來,走起路,開起來,駛出十丈遠的地方……烏~爾袞比瑞親王還激動。

瑞親王·快樂大師·小保康:“等開始生產後,給烏~爾袞一輛。”

烏~爾袞感覺那恍若天音,一把拉住“世界上最親切最可愛”的瑞親王的手,不敢相信地問:“真的?”

“真的。不過要先修路。”

“修路、修路。從京城到巴林,修路。”

烏~爾袞之前還因為皇上安排的大移民的事兒,和他祖母鬧矛盾,他認為這是皇上在混淆巴林血統,擔心巴林人從此失去“巴林”。

可是此刻,面對這個“拖拉機”,烏~爾袞什麽想法也沒有了。

一切都為了有一天,他可以開著“拖拉機”迎娶二公主去巴林!

…………

二公主臉蛋兒紅紅。

啟程的日期定下來,太子趕在他們啟程之前的前一天傍晚時分,鼓起勇氣找到保康。

這次是焉巴巴、可憐巴巴的。

保康眨巴眼睛。

保康面對太子這般模樣,友好和氣地打一個佛禮。

“阿彌陀佛。太子哥哥且坐下,聽保康細細講。”

太子因為一聲“太子哥哥”,笑著乖乖坐下。

保康坐在太子的對面,聽著窗戶外面晚梅花開的聲音,露出一個發自內心的微笑。

“康熙十二年,吳三桂起兵反清,打出‘復明’的口號。朝廷處死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積極迎戰。緊接著皇上就宣布冊封嫡出的二阿哥為皇太子。

打破滿洲傳統。但這對天下漢人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鼓舞,代表著皇上尊崇漢家政統,遵從儒家文化制度……只是誰都沒想到,三藩戰事會打的這麽久。戰事進行中,太子出閣一事一再被提到議事日程。

當時,以沈荃為代表的漢家文臣連疏以上,急切之情難以言說,皇上回應說“知道了”。

皇上外示優遊,一再對漢家文人施恩,開鴻學博儒科等等。康熙十六年專設南書房,文臣隨侍左右讀書講學,天下人大贊皇上勤學書寫,國之盛事。朝廷標榜漢化、滿漢一家的各種活動進入**。

三藩之亂打到第五年,朝廷基本度過最大的危機,皇上還是“知道了”。康熙十七年,保康出生的那一年,中原戰局又生變故,雙方勝負未蔔,皇上心焦如焚,可皇上連“知道了”也不回應了。

宴飲漢官、詩歌唱康,都只是表面文章,朝廷在漢化改制方面並無實質性的變化,皇上一直親自教導太子。漢家文臣鬧起來,陳廷敬甚至說:確保清廷萬年的至計,唯在太子出閣。太子出閣是政體、國體的應有之義……”

保康長長的一個故事講完。

“阿彌陀佛。皇上數次全國征召博學鴻儒,盡力展示崇儒重道、欣染華風的大融合氣象,就是不同意太子出閣。太子知道原因嗎?”

太子一直安靜地聽著,聽他的保康弟弟梳理整個事情,唯有苦笑:“我知道。”

“我之前不知道,只以為……現在出閣了,知道了。”

兄弟兩個四目相對,一個眼睛明亮地微笑,一個臉上的苦笑漸漸變成釋然的笑。

…………

太子出閣,更有利於增強漢家士大夫對朝廷的向心力,特別是三藩戰事緊張的時候,這會是一步非常好的,爭取人心的一著好棋。可皇上就是不同意,為何?

等著輔導太子“日聞正言,見正事”的漢家士大夫匯聚京城,都在期待做太子的老師。康熙十八年,皇太子出閣讀書的宮殿都準備好了,皇上還是猶豫。皇上為何遲遲不讓太子出閣?

陳廷敬等等人強烈要求皇上“改正朔,易服色、制度”,他們認為,朝廷在平定三藩之後,必須迅速建立中原正朔,繼承歷朝傳統制度,才能最終贏得人心,長治久安。

甚至有朝廷大臣直言,說太子出閣勢在必發。

因為,按照中原王朝的傳統,太子出閣即意味著,將太子托付於朝延大臣,無須皇上分心旁騖。而皇上有皇上的顧慮。

太子從四歲開蒙,到去年出閣,每天都是按部就班地起居、飲食、讀書、學習,跟著皇上學習。太子聰慧,讀書悟性高,出口成章,下筆成文,談吐精要,言行謹慎,氣質溫潤清朗,風度翩翩……

對外,謙虛謹慎;對內,和皇上父子情深。人人都說“太子如日出之光,是大清的希望”,皇上每次面對大臣們對太子的褒獎,都是滿腔為人父親的驕傲。

可是皇上一直到康熙二十四年,因為瑞親王的事兒被逼無奈的時候,才同意太子出閣,建詹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