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第2/3頁)

“諸位說得對。小琉球人心風聲鶴唳,繼續守衛台灣恐怕右邊啊;士卒滿目瘡痍,再戰下去恐怕難以取勝。還是應當請降,以免今後追悔莫及。”

鄭克塽聽從他們的“勸告”,給大清水師送來降表。

十一月初一,短短六天,施瑯率領舟師到達小琉球,劉國軒等帶領文武官員軍前往迎接。

緊接著,裕親王領著五位皇子,姚啟聖和石溪道人等等人都登上小琉球。

施瑯入小琉球之後,主動前去祭鄭成功之廟,對鄭氏父子經營小琉球的功績作了高度的評價,並稱鄭氏收復小琉球是為國為民盡職的舉動,他本人對鄭成功毫無怨仇。祭祀完成之後,施瑯哽不成聲,熱淚縱橫。

鄭氏官兵和台灣百姓深受感動,紛紛贊揚施瑯胸襟寬廣,能以大局為重。冷靜處理公義私怨的關系,遠非春秋時期的伍子胥所能比擬。

裕親王冷眼旁觀,輕輕搖頭。

當初保康侄子提議不讓施瑯呆在小琉球,他還覺得這麽做對功臣不夠厚道,如今一見,還是保康侄子有先見之明。

“這個島上,除了鄭成功之廟宇,鄭成功之塑像,其他鄭家人的,全部推倒。立陳近南的廟宇,塑起來陳近南的塑像。”

“遵王爺命令。”

裕親王一聲令下,整個小琉球,除了鄭成功的廟宇和塑像,其他鄭家人的,全部推倒。活著的鄭家人嚇得不敢吱聲,本以為投降了就可以做了太平王,說不定還能呆在小琉球享福,哪想到裕親王不按常理出牌。

施瑯也對裕親王的作為有意見,可是他不敢對裕親王提出來。

單個裕親王也就罷了,後面還有太子,四位皇子,一個個的,都還在因為陳近南的事情,和瑞親王一樣對鄭家人沒有一絲一毫的好感,甚至厭惡。

偏偏施瑯知道孩子的心思單純,他也不好和他們說恩遇鄭家人的必要性。

裕親王不知道顯示一下朝廷的大度和寬仁嗎?他比誰都知道,可他這麽做了。

他們這方無可奈何,鄭家人自己不敢出頭,島上的其他人自然也觀望中——裕親王沒有動鄭成功的廟宇和塑像,這是他們的底線,沒犯到這個底線,他們就接受。

等到那具剛剛塑起來的董太夫人轟然倒下,施瑯也仰天大笑,暢快之極,恨不得去給他的父親和大哥上個墳說一聲,笑著笑著,眼淚出來。

施家人一時間沉浸在悲傷裏,朝廷水師這方的人,島上的人都知道當年施瑯父親大哥被殺的起因,都沉默。

緊接著,他們就發現,裕親王的人在安排人,要立陳近南的廟宇和塑像。

陳近南,陳近南,多情且健忘的人們終於記起來,是誰,給予這方落後偏遠的小島打下文明的基礎。

親歷南北二路各社,勸諸鎮開墾,栽種五谷,蓄積糧模,插蔗煮糖,廣備興販,於是年大豐熟,民亦殷足……在這片荒草叢生的小島上建立和發展起來三十五個莊,十二個平社,向之憚行者萬今瞥為樂土焉,是陳近南。

把內陸先進的生產經驗廣泛地傳播到小琉球各地,“不識鉤鑲割獲”、“不知犁耙鋤斧”的高山族人學會冶鐵、曬鹽、煉制樟腦,開發原始森林,發展造船、漁業。使得身處荒野以“食木子充饑”到齊拓田園近二十萬畝,是陳近南。

連年豐收,余糧棲畝,蔗物蕃盈,民殷國富,達到“野無曠土,而軍有余糧”,並建天興、萬年二大糧倉。是時,閩粵逐利之氓,輻揍而至,歲率數萬人,連姚啟聖也羨慕地說:“茲地自鄭氏竊踞,民間積儲有年矣了。”

與民休息,安撫本地土蕃。冬季旱,無雨水。築堤儲水,截流引水;島民煮海水為鹽,既費工費時,味又苦澀,難以食用,教島民沿用大陸“天日曬鹽”的方法,鹽色自而味鹹,且費工甚少……是陳近南。

為求“人才以相佐理”,提出“既足食,則當教之”,連番奏請“十年生長,十年教養,十年成聚,自當速行教化以造人才,才能邦以永寧而世運日昌”,並親自督建天興土木,建明倫堂,造聖廟,設學校,延請中原通儒以教子弟,層層選才,是陳近南。

築圍柵,起衙署,勸農工,禁淫賭,計丁庸,嚴盜賊,並訓之以詩書,申之以禮義,範之以刑法,勵之以忠敬,故民皆有勇知方。於是地無遊民,蕃地漸拓,田疇日啟,萬庶偕來,“夜不閉戶,百姓樂業”,是陳近南。

…………

小琉球能變成今天這麽一個,經濟健全、政治清明的地方,鄭經、洪旭等等,包括每一個鄭家軍人都有功勞,可是,最大的功勞者是陳近南。

可他們忘了陳近南。

他們,在陳近南在的時候,排擠他,合夥和他爭權,認為他傻,認為他聚集民心居心叵測,認為他主張和朝廷議和保存實力是有異心……眼睜睜地看著鄭經毒殺陳近南,還在心裏拍手稱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