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第4/7頁)

之前快樂大師要改進大清的火器水平,可他也不能直接將後世的AK47拿出來,受限於這個時代的技藝水平,保康進京的一路上研究了好久才研究出來附和“國情”的圖紙,給了他汗阿瑪,現在又要開始研究,當下就無心顧及其他事情。

五月初一,他的四歲生辰到來,滿宮的人都給他慶賀,五台山的人也寄來各色禮物,他高高興興地打扮一心,歡歡喜喜地陪著一家人吃了一頓生日飯,香香甜甜地睡了一覺算是看了幾場大戲,人就又去搞他的研究去了。

太皇太後瞧著其他的孩子們也聽得昏昏欲睡,哈哈哈笑道:“有了段子,現在的小孩子都聽不進去咿咿呀呀的大戲了。”

皇太後也笑:“對比之下,南方的戲劇確實慢了一些,聽不大明白。”

皇後娘娘樂呵:“我們平時喜歡聽昆曲和京腔,秦腔也非常好。南方人喜歡聽徽劇和漢劇,我剛剛聽著《四郎探母》,也確實好,只是唱法、念白沒有北方的語音特點——不若讓四個劇目合一合,各取所長,這樣聽著估計就不發困了。”

皇上本來也聽徽劇聽得不大利索,聽到皇後的話反應過來,當下也哈哈笑:“是這個理兒。前些日子保康不是說人家西洋人都發明了‘芭蕾’?我們也發明一個,正好舞蹈戲曲學院建好,‘一舉多得’。”

太皇太後、皇太後、皇後:“……”

你是皇上你說得對。

皇上是真的覺得這主意好,大唐有梨園教坊,宋朝有“諸宮調”,元朝有元曲,明朝有北雜劇與南雜劇,南戲與傳奇,大清也要有自己的戲劇——保證比那什麽不穿衣服傷風敗俗的“芭蕾”好。

皇上打定主意,一邊暗搓搓地期待熊兒子能搗鼓出來什麽新火器,一邊鬥志高昂地和文臣們打口水仗。

“啟奏皇上,自古以來,人皆是學習聖人言語,沒有辦學學習戲劇和匠藝。昔年唐玄宗沉迷梨園,政務荒廢,當引以為戒……”

這是“苦口婆心”派,就差沒指著皇上的鼻子罵“大清還沒盛世那你就要學唐玄宗”?

“啟奏皇上,自古以來,‘以農為本,以士治國’,匠藝之人大多走街串巷,或有利益牽扯,走卒販履乃是末流。更有西洋人的奇技淫巧霍亂人心,更該打壓……”

這是“詞嚴義正”派,就差沒說皇上果然是出身蠻夷,不懂士農工商的階層分化,不知道但凡人“談的是經典文章,作的是詩詞歌賦”,這才是高雅。

“啟奏皇上,如今國家初定,當思慮如何安撫人心,而不是大興靡靡之音。匠為末業,匠役至微,更不能進大雅之堂。天下大道在此,皇上切三思啊……”

這是“憂國憂民”派,就差沒指著皇上的鼻子逼問“皇上你是要做昏君還是要做昏君”?

“……”

“……”

一人一句,還有那坐地痛哭的,威脅要死諫的。

皇上豈是這般輕易認輸的人?文人士族越是要護著他們的教書權,學習權,做官權……他越覺得這些人結幫結派的都在對抗他的“皇權”。

敢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大清的武人都低人一等?”?敢說“他是出身蠻夷不開化”……皇上心裏冒火,皇上能狠心打壓滿蒙大功臣,當然也絕對不能容忍大清的文臣們掣肘他。

皇上面無表情,聲音淡淡的:“昔年《墨子》曾說:‘輪匠執其規矩,以度天下之方圓。’元代宰相耶律楚材也說:‘治弓尚須用弓匠,為天下者豈可不用治天下匠耶?’”

“前朝太~祖皇帝也曾有言:‘匠人於國有大功。’前朝前期的官營作坊和私營作坊互相配合和睦,一起從中獲得穩定收入。官府對於私人作坊也予以積極支持,以利於國家生產並有所增長經濟……”

反正“人嘴兩張皮怎麽都是理”,皇上引經據典的一番話,連對於漢家文人較為敏感的元朝丞相都給擡了出來,將自己的決心表露無疑。

裕親王收到皇上弟弟的暗示,麻利地緊跟著:“只可惜,明太~祖皇帝將管理匠藝之事交給讀書人而不是匠人,他本想用這種方式讓文人與實用技藝連在一起,讓匠人與國家連在一起,卻適得其反。”

“讀書人進入新求知領域不好好學習,一味地心高氣傲,打壓和排擠匠人;匠人們還留在自己的老本行裏,陶瓷技師繼續踩蹬陶輪,手藝高超的織工還得繼續彎身弓背在織機前勞作,長久的積怨加上朝廷的打壓,加上越來越高的匠人稅,導致前朝匠藝的沒落……”

恭親王就說的比較直接了:“想當年,明成祖建立火器營,所向披靡,定都北方後更是大力研究火器,當時的火器水平可是世界第一啊。可是,哎,到了前朝中後期前朝就需要花大價錢從葡萄牙人手裏購買火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