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於好古此行, 可謂大獲全勝。

他人未進京, 一篇詳述各地軍中風紀的《軍情表》已送至禦案之上。

這篇奏表, 將時下大燕軍中各種**風氣描述的淋漓盡致, 全篇慷慨陳詞,痛陳弊端。著作者筆力了得, 那些兵痞為非作歹、地方軍長包庇縱容、行賄受賄、欺淩壓迫等情狀,栩栩如生,躍然於紙上,令觀者無不深為憤懣;至於如此風氣, 與國之危害,更描述的入木三分, 力透紙背,令人背生冷汗。

明樂帝固然懶政怠惰, 但好歹總還不想當什麽亡國之君,看了如此一封奏章, 也不由動了幾分的真龍之怒, 將朝中一眾管轄軍務的官員,傳進軍司處,狠狠斥責了一番,甚而當場便摘了兩人的官帽, 更下了嚴令, 命余者五日之內拿出個整治軍務的對策來。如若不成,一律罷官抄家。

自明樂帝沉溺於聲色犬馬之後,近些年是再未發過這樣大的脾氣, 如此已可算是雷霆大怒。

這些官員出了宮,便各自發愁。

他們早已在錦衣玉食的安樂窩裏泡軟了骨頭,除卻不得不應付朝廷差事,這輩子差不離沒到軍中去過。軍中到底什麽情形,根源在哪兒,這麽一幫昏庸官員哪裏知道?更又從何去制定整治軍隊的對策?何況,他們之中不少人,每年都從地方軍長手中收取了頗為豐厚的好處,本就不大願意管事,如此更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那些軍長肯如此孝敬,到了這個時候,他們怎會不投桃報李?

於是,五日之後,一篇洋洋灑灑上千字、文采飛揚、字字珠璣、空洞浮誇毫無半分實用意義的奏疏便送進了養心殿。

這幫人滿以為,皇帝的脾氣就是那六月的雨,來的急去的也快。橫豎明樂帝不思國政已不是一天兩天,如此一番作為,怕不是心血來潮,這五日過去,火氣也該下去了。依著他往日的脾氣喜好,這麽一篇奏章該能應付過去。

不料,明樂帝看了這奏章,越發光火。

原來,那篇《軍情表》不止講述了軍中風氣敗壞,更極言這背後根源,便在上下勾結,上行下效之上。朝廷對於軍隊,早已失了掌控。甚而挑釁,明樂帝如若不信,大可一試京中的大員,看看他們到底如何作為。

明樂帝原想著,先摘了那兩個惡行最甚的官員帽子,也算殺雞儆猴,余下這些人也該知道敬畏了,總不至於再來敷衍糊弄,甚而包庇地方。

誰知,五日之後,這些人果然如那表中所寫,弄了一篇花裏胡哨的文章,遞送到了他跟前。

明樂帝只草草看了兩眼,便大為光火,怒不可遏,將那篇奏章在養心殿中撕了個粉碎。

明樂帝此人,生平最為不可忍受的,便是君威被人挑釁,是臣下不再為自己所掌控。

那篇《軍情表》幾乎生生打了他幾個響亮的耳光。

他的臣子官員,根本就不將他這皇帝放在眼中,把他當成傻瓜木偶一樣的愚弄!

此番,明樂帝是動了真怒。

一道聖旨,連革了五位大員的官帽,抄家革職,流放邊關不等。

如此一來,京中朝堂便發了一場地震。

明樂帝處置了那些官員之後,又另提拔了一批,將整治軍風一事交給了他們。

然而,新上來的這批臣子,倒是清廉,卻都是些兩手不沾、屍位素餐的老爺,除了清廉的名聲,真是身無長物,一無所有。

他們如無頭的蒼蠅,四處亂碰,既怕得罪了地方軍隊勢力,更怕皇帝清算他們,人人如一團亂麻,不知如何是好。

竟有兩人,上書陳述自己才不配位,懇請皇帝準他們辭官回鄉。

這一下,真是一巴掌打在了明樂帝臉上。

明樂帝氣極反笑,當堂說道:“爾等既不願做官,這頂官帽還來也好,朕便全了你們的志向。”言罷,遂降旨將這兩人革除官職,以大不敬罪名下了天牢。

如此,也沒人敢再生這個主意,然而整治軍風一事,依舊毫無進展。

朝中一片混亂,太子與幾位親王自也坐不安穩了。

已有臣子上太子府邸,向他求問討教,又或索性挑明要為他效力。

於瀚文哪裏不明白,這是要捧殺了他,一如之前他對於成均那般。成了,不過是從龍之功,大家皆大歡喜;不成,你是太子,所有的過錯自然你一人全背。

他也不知這朝中局勢,怎會忽然就淩亂至此,遠遠超出他所能掌控的範圍。

這時候,真要控制局面,那便是要拿出真本事,將事情一肩挑起,並能處置穩妥。但是,他於瀚文從來是明哲保身,坐著指點江山才是他的性格,怎會自己一屁股坐在火坑之上?

甚而,他還有點恨於成均這時候還在擠兌他,他為何不自己走出來擔了這些事?

無法可施之下,於瀚文索性托病不出,龜縮在太子府邸之中。